7月17日-7月19日,“溯源本草,岐黄承薪”——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三明市大田县、将乐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感受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发展的蓬勃景象;实地调研中药材的种植情况,用青春行动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赓续血脉传薪火,担当使命铸强国
实践队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在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实践队观了修复后的教室、图书馆等旧址,重温陈嘉庚先生带领师生们从沿海到闽中腹地,肩挑背扛教具、图书和行李,一路徒步抵达大田的经历;追溯抗战时期集美学校内迁办学的历史,感悟爱国华侨的赤子情怀。激励吾辈青年当以历史为镜,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实践,让嘉庚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实践队在老师的领导下学习集美学村相关历史
铜铁岭位于归化(今明溪)县东部与将乐县交界线处,两岭相连,是沟通闽西北的交通要道,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钥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实践队员随当地负责人近距离查看红军作战时所埋伏的战壕遗址群,回顾归化之役的光辉历程,在深山密林间、土坑战壕中汲取奋进力量、强化使命担当。随后,实践队走进将乐县“中央红军村”——墈厚村,参观见证了红色革命峥嵘岁月的红军堡,认真聆听墈厚村的烽火记忆,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在场新时代中医药青年们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在大田县明溪县铜铁岭战斗遗址学习苏区精神
实践队在白莲镇铜铁岭近距离查看红军作战时的战壕遗址群
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村主任为实践队介绍红军堡内部组成构造
二、山海循迹映初心
“八闽青春行,山海共追寻。”实践队前往“民心馆”、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题展馆,在山海间奏起壮丽新交响。
实践队走进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题展馆,了解常口村逐绿奋进的发展历程。历经多年,福建三明植绿树,绘山海,而常口村积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多花黄精、铁皮石斛等林下经济,实现了从“穷山村”到“富裕村”的绿色蝶变。这不仅是对“两山”理念最生动的诠释,更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时代注脚。
在上京镇隆美村“民心馆”,实践队体悟隆美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随后,实践队来到上京镇梅林村“三田广场”,学习“大田古代先贤”田顼、田绾与田一儁的感人事迹,了解梅林村传承和弘扬孝廉文化的举措与成效,感受八闽大地积淀传承的孝廉文化。
实践队在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题展馆学习“两山”理论
实践队参观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题展馆实践队在民心馆重温习“民心是一杆秤”的故事
在梅岭村学习“三田文化”
三、药香茶韵润山田,岐黄学子寻药韵
大田县立足林深水美茶香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展宏图”、“固根本”、“强基石”等方式打响美人茶“大田高山茶”的本地品牌。
在“中国高山茶之乡”——大田县屏山乡美人茶茶园,实践队了解到美人茶有着“一贵在于阳坡净地之出身、二贵在于五颜六香之姿色、三贵在于情窦初开之品位”的独特价值。实践队员深入茶田,在采茶农的演示下,逐渐掌握了“自第二叶与第三叶节距之中间部位采下”的采茶技巧,挑选、采摘、放入茶篮,一气呵成。在“一摘、一放”间感受“山高、雾多、水甜、茶香”的大田风貌。
实践队在江山美人茶核心产区体验美人茶的采茶工艺
实践队向采茶农学习采茶技巧
走进大田乌龙茶科技小院,实践队了解该科技小院致力于通过产学研融合为茶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并专设实验室进行水土、土壤检测等实验,以不断提高美人茶的品质。而后,在专业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还亲身体验了制茶工艺中的浪青手法,感受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雅茶香。“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田县屏山乡美人茶茶园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生态理念,发展美人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续写美人茶的古老历史。
实践队在大田乌龙茶科技小院了解制茶过程
实践队学习制茶工艺中的浪青手法
四、两山引领育沃土,青衿逐绿探药韵
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良方”,实践队深入三明大田,开展灵芝、何首乌等中草药种植调研与产业发展考察,感受“草药清香”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大田县华兴镇的大棚灵芝基地,实践队查看了不同时间培育、不同品种的大棚灵芝,学习菌种选择、菌包制作与灭菌、接种与发菌等一系列的培育过程,在实践中丰富所学。随后,基地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够扩大基地规模,种植一些多年生、四季常绿的药用植物,并就适合当地生长的中药材品种与实践队展开交流讨论。以专业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在基层田间感受中药产业发展的大有可为。
实践队员在华兴镇仙峰村调研灵芝的种植与养护过程
实践队员在灵芝培育基地学习袋料栽培种植技术
在将乐县高唐镇白石岭何首乌种植基地,实践队仔细查看了林下何首乌的种植情况,并就特征形态、生长周期、种植面积等内容展开调研工作。在与基地负责人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该基地通过源头管控,采取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林下种植,最大程度保障药材的药效;此外,还利用高标准控根容器解决何首乌采挖问题,让一株株何首乌幼苗在大山里安“家”,为其他地方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将乐样板”,让“苦药材”成为村民致富的“甜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实践队在将乐县高唐镇白石岭国有林场考察野外中药资源
实践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观察何首乌生长状况
五、八闽碧水青山画,生态执笔绘新篇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小禹”护河。实践队奔赴坑口水库、常上湖等水域开展实地调研,用脚步丈量生态治理的成效,在绿色发展中推动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相得益彰,为建设幸福河湖注入更有力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是绿色生态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福建省因水而兴、得水而美、缘水而盛,河湖是福建省众多生态环境要素中的重中之重。实践队前往“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壩”——大田县坑口水库,深入勘察水库的水土保持、水质保护等情况,水质显著提升,让人民群众喝上了健康水、安全水、生态水,始终保持着“山青、水净、岸绿”的亮丽本色。
实践队在坑口水库领略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落实成效
将乐县常口村段的常上湖是金溪河的重要节点,其生态保护修复属于闽江流域山水工程之一。实践队在常上湖周边采集水样,记录水质指标,观察水生生物的分布,并将收集到的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分析,为后续常上湖的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将乐县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探索“山水林田湖+生态提升+产业振兴”发展路径。
实践队前往常上湖周边记录水质指标
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从传承红色薪火,到深入茶园、药田,探索产业新貌,再到走访水域见证生态治理成效。实践队在八闽沃土、基层一线汲取养分,在泥土的芬芳中、群众的智慧里承接时代嘱托,以青春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扎实书写新时代中医药学子挺膺时代担当的青春篇章。(通讯员:龙译文、徐思婷、李诗梅、张漫越、郑棋铭、郑玉玲、季星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莹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