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025年7月15日,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时光志愿服务队的20名师生奔赴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寨英镇完小,开启了他们为期十五天的支教生活。
心时光志愿服务队精心构建“支教+心育”的双轨育人体系,依托心理绘画、团体心理辅导、职业生涯启蒙等特色课程,致力于为乡村儿童赋能,使其在快乐体验中收获知识成长与心灵滋养。
心语心说,破冰融情
学生们初见志愿者时的拘谨在精心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中迅速消融。在“你画我猜” 环节里,孩子们分成小组围坐在一起,有人提笔勾勒,有人出谋划策,共同完成属于团队的画作。在分享时刻:一名原本羞涩的学生鼓起勇气走上讲台,指着画中的太阳说“这代表老师们像阳光一样温暖”。真挚的话语瞬间点亮了全场,更悄然拉近了彼此的心。
团队成员张睿迪见证了学生们的蜕变:“看到他们从低头不语到主动分享,就知道这场心灵的‘破冰’,为这个夏天开了个好头。”她表示这场破冰之旅不仅让学生们放下拘谨,更在协作绘画、大胆表达中,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图为志愿者和学生们在进行团辅破冰游戏。周啸远 供图
童心守护,彩绘心灵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值情绪波动期,能否接纳自身情绪多样性并正确对待情绪是他们的关键一课。针对这一需求,志愿者邓宇欣为当地学生精心设计了心理绘画课程,借助情绪寻宝、情绪九宫格、情绪调色盘等课堂活动,她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变成了红、黄、蓝等一个个鲜活的色彩符号。
“生气的时候,你会用什么颜色呢?”课堂上,志愿者笑着抛出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表达欲。画笔飞舞间,学生们用锯齿状的红色线条表达愤怒,用不规则的绿色线条画出烦闷。志愿者细心观察着每一幅作品,透过色彩搭配和图形线条,让学生们增强情绪觉察力,学会接纳心里的 “喜怒哀乐”。
课后,一位小朋友举着一幅涂鸦对志愿者说:“笑笑老师,这是我画的你,我想把它送给你。”这堂让情绪 “看得见” 的绘画课,不仅让学生们找到了与自己对话的方式,也在彼此心间播下了理解与爱的种子。▲图为志愿者和学生们介绍情绪的类型。周啸远 供图
舞动青春,悦纳己身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轻快的旋律回荡在寨英镇完小的操场上,学生们正随着志愿者王晰的哨声和示范,踏着充满活力的节拍。尽管动作稍显生疏,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积极互助,最终自信完成了健康操。在此过程中,志愿者王晰始终充满热情,耐心调整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巧妙地引导学生们释放内心的紧张与压力,体验身心的和谐与放松。
关于课程设计理念,志愿者阐述:“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体育活动,更深度融合了心理学理论于实践,帮助学生们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志愿者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儿童的积极情绪,促进儿童身心共同发展。
▲图为志愿者正在教授学生们心理健康操。戴婉蓉 供图
影入童心,勇向光行
“老师,我还想继续看!”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声音从教室中传来。志愿者梁晓宇带领学生观看心理动画短片《洞穴》,引导学生们学习小兔子面对困难时的勇敢精神。从一开始对他人过度设防,羞于求助,到后来卸下防备,回应温暖,学生们逐渐明白分享脆弱不是难堪,反而让心与心贴得更近。影片中洞穴里的邻居象征的集体生活和小兔子对独处的渴望形成强烈冲突,让学生们在故事推进中领悟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课程尾声,志愿者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不要总习惯独自承担,而是要学会合理“求助”,勇敢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带着害怕依然前行。
这堂心理电影赏析课,远不止于一部动画片的欣赏,它超越了课本知识,直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SEL)培养的核心——帮助他们打破心灵的藩篱,建立起融入群体、寻求支持的信心通道,为应对未来人生挑战筑牢了坚韧的心理基石。▲图为志愿者在与学生们进行课堂互动。周啸远 供图
从羞涩低头到主动分享,从情绪迷茫到悦纳自我,学生们的每一点蜕变,都是“心育”力量的生动注脚。正如志愿者们所期待的,当这些“心”课程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终将生长出理解自我、拥抱世界的力量。
未来,心时光志愿服务队将继续践行初心使命,以成为一支有力量、有温度、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队伍为目标,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周啸远 丁怡 唱岩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啸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