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魂韵承薪火,泥塑传情润童心 ——广东培正学院“晨光”爱心志愿服务队探访平北社区文化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4 15: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娴钰 黄一诺   阅读 2.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17日讯(通讯员 李娴钰 黄一诺)晨曦初绽,广东培正学院“晨光”爱心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步履铿锵,深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平北社区,开启第六天的文化振兴实践之旅。通过洪拳观摩与泥塑创作,青年学子以多元形式助力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播撒文化薪火。

拳脚生风铸武魂,少年自强续薪火

清晨,林氏大宗祠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岭南建筑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屋檐下的雕花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队员们跨过高高的门槛,听到一阵整齐有力的呐喊声。

图为林氏洪拳学徒演武。供图 潘晓滢

图为林氏洪拳学徒演武。供图 潘晓滢

走过祠堂天井,进入演武堂,二十余名少年正列队操练。他们平均年龄不过十岁,但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坚毅。随着洪亮的口令,孩子们马步一扎,双拳紧握,动作整齐划一。十二岁的梁羽轩是队伍里的“大师兄”,他示范的“工字伏虎拳”刚劲有力,拳风掠过时甚至能听见“呼呼”的破空声。

教练林镇成师傅穿梭在队伍中,不时纠正动作。这位四十来岁的洪拳传人,手掌上布满了常年练武留下的老茧。“林氏洪拳讲究‘腰马合一’,这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基本功了。”他骄傲地向队员们介绍。

图为林镇成教练指导学徒。供图 潘晓滢

洪拳招式虎虎生风,队员们驻足凝视。小习武者们马步稳如松、出拳疾似电,铿锵呐喊回荡于百年祠堂。“洪拳不仅是岭南武术的瑰宝,更是平北社区‘尚武精神’的活态传承。”队员们通过镜头记录下孩子们坚毅的目光与利落的动作,并在互动中感悟武术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核。少年们一招一式间流淌的文化自信,让实践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中“以文铸魂”的时代意义。

图为林氏洪拳学徒演武。供图 潘晓滢

指尖巧塑功夫韵,童心共绘传承卷

午后三时,阳光斜斜地照进平北社区幸福院的活动室。长桌上整齐摆放着一块块黏土。

老师与队员们以洪拳动作为灵感,带领孩子们开展“功夫泥人”创作。通过影像回顾招式精髓,再以揉捏塑形赋予泥土生命——扎马步的沉稳、出拳的刚劲、踢腿的凌厉,在童趣创意中跃然指尖。队员们发现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们不仅记住了洪拳招式,更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以德服人”的武学精神。

图为老师为孩子们讲解泥塑知识。供图 潘晓滢

图为孩子们在制作泥塑。供图 潘晓滢

图为孩子们在制作泥塑。供图 潘晓滢

临近下课,展示台上已经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功夫泥人”。有扎马步的,有挥拳出击的,还有扎着两个丸子的功夫女侠。一名队员举起“丸子头”泥人笑道:“孩子们不仅捏出了武术的形,更理解了‘力与美’的神。”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非遗文化在轻松互动中深植童心。

图为孩子们的泥塑作品。供图 潘晓滢

图为孩子们的泥塑作品。供图 潘晓滢

暮色渐染,祠堂与幸福院的剪影在夕阳下交融。从洪拳的刚健到泥塑的灵动,“晨光”队员们以青年视角激活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明日,这支队伍将继续执青春之笔,在桂城街道的振兴画卷上书写更多动人篇章。

图为“晨光”队员与林氏洪拳成员合影。供图 潘晓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娴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