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青春与乡土共振,川康青年用三把“尺”丈量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3 16: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达吉,蒋旭,何星艳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5—16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乡语桥队走进冕宁县里庄镇,以“血压计丈量健康尺度、问卷丈量文化轨迹、脚步丈量服务深度”三把“尺”为实践坐标,开启了一场民族地区2个村庄乡村振兴的深度探索。

血压计的刻度:在脉搏跳动间测健康基线

高血压是危害中老年群体健康的高发疾病,健康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志愿者们在走村入户中,一边为村民完成血压测量523人次,一边结合测量数值科普低盐饮食、规律作息等控压知识,用通俗话语将健康指导融入家常聊天。

年迈的阿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那张记录岁月的笑脸,像被阳光浸暖的棉花,蓬松又温软——这便是三下乡最生动的注脚,翻山越岭,交换善意。

图为志愿者为年迈阿婆测血压

而当见到身患疾病、蜷卧在地的阿婆,志愿者的心则骤然一紧。那份想要深度帮扶而又力量有限的无奈,悄悄在心底发酵成更执拗的斗志:要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要更加用心尽己所能科普健康,让这样的困顿,能在一次次奔赴中慢慢舒展。

图为志愿者为蜷卧在地的阿婆测血压

问卷上的乡音:在方言褶皱里播种文化希望

普通话与生理知识调研,覆盖了村里的228户人家。每一户走访,社长都小跑在前,用彝语细心沟通:“大学生娃娃们是来送健康、调研普通话使用情况这些的,都是为了我们好嘞。”​

淳朴的乡亲听了社长的话,早早敞开门扉等候。他们腼腆又热情,方言里努力夹杂着想让娃娃们听懂的普通话一遍遍回应:“我们没有文化嘞,不晓得要做什么嘞,你们问,我晓得的都讲”,把配合写进了用饭用茶让座的热情邀约里,藏在了认真点头的动作中。

阳光穿过树梢,落在小蝴蝶家的石头小院里。小蝴蝶雀跃地告诉志愿者:“在学校都说普通话,讲故事、唱儿歌都是。回家就跟家里人说方言。”阿莫则用彝语说着她不会普通话,听着也有一点费劲,但年轻人学了文化的都会。阿莫的话道出普通话已成为年轻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却仍是中老年与外界有效沟通的障碍。推普意义正在于此,它是让山村接轨时代的沟通纽带,让年轻人带着方言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也是架起代际沟通桥梁的工具,让中老年人能听懂孙辈的课本故事,让家庭的欢声笑语里少些语言隔阂。

图为正在缝制民族服饰的小蝴蝶阿莫(妈妈)

图为接受志愿者调研的“小蝴蝶”

脚印的重叠:在社长账本上校准服务精度

社长的账本里密密麻麻记载着村里人口的情况,志愿者将青年脚步与社长经验互补,结合走访信息、调研现状,以需求为导向,搭建临时讲台,为村民开启了防“艾”、急救、普通话推广小课堂。

图为志愿者在临时搭建的小课堂开展健康科普活动

“当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脚步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同频共振,再偏远的乡村,也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建成和美乡村。”社长指着早已停办的小学外墙上那句“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继续说到“希望我们村的孩子都能成为远飞的雄鹰,学好文化知识飞出大山,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乡村的精神面貌,和你们一样用知识和技能去回馈这个社会”。

图为江口村社长写给同学们的一封感谢信

团队成员:蒋旭、何星艳、石达吉、赵文君、蔡尔且、张孟圻、鲁尔者、钟佳馨、冯欣怡

指导老师:李萍、王万利、杨光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达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