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河洛•警育未来”三下乡志愿行:四堂实用课,把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发布时间:2025-07-23 22: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冷天文 王思越 庞佳欣 崔钰珂 冷天宇   阅读 57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这个夏天,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润河洛•警育未来”志愿者团队带着满腔热情、实用知识与智能工具,走进乡村开展“三下乡”志愿活动。团队围绕宪法、急救、校园欺凌和毒物防护四大主题,创新融入Deepseek、豆包、ChatGPT等人工智能软件,精心准备了四堂接地气的课程,以通俗易懂又兼具科技感的方式为当地群众普及知识,收获了热烈响应。


第一堂课:宪法在身边——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

很多人觉得宪法离生活很远,其实它藏在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志愿者们从“宪法是什么”讲起,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样简单的说法,让大家了解宪法的核心地位。

志愿者重点讲述宪法与生活的关联:孩子能平等上学,源于宪法对受教育权的保障;遇到不公可举报,是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家庭中夫妻平等、儿童受保护等内容,也能在宪法中找到依据。此外,AI还实时生成互动问答题库,“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国旗国歌是什么”等问题随机弹出,大家在积极抢答的轻松氛围中,加深了对宪法的认识。

▲图为“宪法在身边”课堂图片

第二堂课:对校园欺凌说“不”——守护孩子纯真校园

校园欺凌是乡村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隐忧,这堂课志愿者们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拆解欺凌的模样:不是闹着玩的推搡,而是故意的打骂、嘲笑,或是故意孤立同学,这些行为会反复发生,还可能有一群人参与。

志愿者着重讲解了欺凌的危害:被欺负的孩子会恐惧上学、夜不能寐;欺负人的同学可能逐渐变得偏执,甚至触犯法律。不仅如此,志愿者还让AI模拟“欺凌应对对话”,孩子们与AI扮演的“被欺凌者”“旁观者”互动,练习“遇到欺凌要勇敢说不、立刻找老师或家长”“看到他人被欺负不围观起哄、要悄悄帮忙求助”等应对方法,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

▲图为“对校园欺凌说不”课堂图片

▲图为学生回答AI提出的关于校园欺凌辨别的问题

第三堂课:远离毒物——守护家人健康

农村常见的毒物隐患不少,比如发芽的土豆、不明的野蘑菇、乱放的农药等。课堂上,志愿者们从“什么是毒物”入手,列举了生活中容易碰到的“隐形杀手”。通过使用AI工具,整理当地高发的毒物案例库,通过AI进行图文对比,清晰展示出发芽土豆含有的龙葵碱、有毒蘑菇的典型特征,还标注了农药与食品混放的风险点。

▲图为“远离毒物”课堂图片

第四堂课:急救小技能——关键时刻能救命

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有限,掌握基础急救知识尤为重要。课堂上,AI先播放烧烫伤“冲、脱、泡、盖、送”的分步动画,再演示异物卡喉的拍背法、迫挤胃部法,每个动作都有慢放解析。

志愿者分组指导时,还现场演示了异物卡喉的急救手法,比如拍背法、迫挤胃部法,让大家分组练习,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要领。同时AI还能实时“纠错”——通过摄像头捕捉大家的操作动作,助力大家快速掌握正确要领,让急救技能学得更扎实。

▲图为“急救小技能”课堂图片

▲图为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图片

志愿感悟:知识传递温暖,行动收获成长

这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把知识带给了乡村群众,更在互动中感受到了大家对知识的渴望。三堂课虽然简短,但每一个认真听讲的眼神、每一次积极的互动,都能表明:志愿活动不只是付出,更是双向的成长。

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AI与志愿活动的结合,把更多实用知识以更贴心的方式送到需要的地方,用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温暖与知识在更多角落绽放光彩。


撰文 | 冷天宇 王思越

图片 | 冷天文 庞佳欣 崔钰珂

审核 | 李双印 李腾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冷天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