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铸魂・科学启智・文化润心 —— 蒲公英支教团的乡村课堂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3 22: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王惠   阅读 5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沈王惠)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指引下,7 月 23 日,南宁理工学院 “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 的志愿者们,继续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校张庄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当日开设的爱国教育课、盐水发电实验课与扎染非遗课,以 “爱国铸魂、科学启智、文化润心” 为目标,将政策导向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为乡村教育注入多元活力。(通讯员:沈王惠)

爱国教育润童心 红色基因代代传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咱们商丘出过哪些英雄人物吗?” 爱国教育课堂上,志愿者翻开一本手绘党史画册,以本土红色故事为切入点开启教学。他讲述了彭雪枫将军在豫东地区抗击日寇的事迹,特意指着画册中 “将军与村民共吃窝窝头” 的插画:“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就像身边的亲人,用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家乡。”

随后,志愿者组织 “红色故事接力” 活动,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听过的爱国故事。五年级学生张鑫站起来说:“爷爷告诉我,以前打仗时,村里的叔叔们都去当兵了,他们是为了让我们能安稳上学。” 志愿者趁机引导:“现在的和平生活是无数人用努力换来的,好好学习、守护家乡,就是爱国的样子。”

课堂最后,孩子们齐唱《歌唱祖国》片段,虽然音调稚嫩,但眼神中透着认真。志愿者罗俊超说:“乡村孩子的爱国教育,要接地气、有温度,让他们从身边的历史和故事里,读懂‘家国’二字的分量,这正是政策倡导的‘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述本土红色故事。沈王惠 供图)

盐水发电探奥秘 科学精神伴成长

“用盐水浸泡过的纸板,竟然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在物理实验课上,孩子们围着实验台发出阵阵惊叹。志愿者先讲解电路原理:“盐水里的离子能导电,就像搭建了一条电流通道。”随后,她依次将铜片、锌片插入浸泡盐水的纸板,连接导线与小灯泡,原本熄灭的灯泡瞬间亮起。

分组实验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器材。有的小组因金属片接触不良导致灯泡不亮,在志愿者指导下调整位置后终于成功;有的则尝试更换盐水浓度,观察灯泡亮度变化。“科学太神奇了!”七年级学生张天心兴奋地说,眼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这场实验让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直观可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图为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进行盐水发电实验。 沈王惠 供图)

扎染技艺承文脉 传统文化焕新彩

扎染课堂上,蓝白相间的布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志愿者手持棉布示范,手把手教孩子们 “螺旋扎法”:“捏住布的中心旋转,棉线要勒紧,就像给种子裹上泥土。”指尖翻飞间便完成了基础扎结。孩子们拿起材料,有的模仿传统样式扎出对称图案,有的发挥想象扎出“星星”“花朵”造型,再将作品浸入靛蓝染料中。

等待染色的过程中,志愿者讲述大理白族“三染三晒”的传统工艺,让孩子们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当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完成时,孩子们互相展示着自己的成果,七年级学生张宇童说:“我要把这块布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用老祖宗的方法做出来的。”非遗技艺通过课堂传承,不仅让孩子们感受文化魅力,更在他们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志愿者教授扎染技艺。 康卓玉 供图)

(图为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毛蓉珂 供图)

此次南宁理工学院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开展的系列课程,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 “强化乡村教育振兴,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政策的鲜活实践。从爱国教育课以本土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呼应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的要求;到盐水发电实验以直观体验播撒科学种子,践行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的导向;再到扎染技艺课以非遗传承浸润文化自信,落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部署,每一堂课都将政策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场景。

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的知识储备与精神世界,更以 “知行合一” 的方式,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乡野课堂。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搭建起连接政策与实践的桥梁,为乡村教育注入多元养分,也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与文化传承筑牢根基,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舒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