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阿拉木图7月22日(通讯员 杨宸宇,佧米然·阿不都克日木)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近日,由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和农学院联合指导的红石榴推普社会实践团,走进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苏阿拉木图小学,举行“南京农业大学对口苏阿拉木图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并开展为期3天的“推普助农·童心筑梦”暑期夏令营活动。
语言为桥连童心,文化交融共成长
实践团队设计并开展"语言为桥·认识新朋友"为主题的夏令营课,在"破冰相识"环节,团队成员马翔于通过生动活泼的PPT展示,向孩子们介绍了实践团的组成、南京农业大学的校园风光以及本次活动的意义。屏幕上闪过的金陵美景、大学校园生活照片,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原来南京这么美!""大学里的实验室好大啊!"孩子们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表达着内心的向往。
图为为学生们上学普第一课 团队成员马翔于 巴艳·革命摄
"请大家跟我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普通话训练环节,团队成员郝知益耐心地带领孩子们朗读农谚,纠正发音。来自三年级的哈萨克族学生叶尔恩勇敢地站起来,用刚学会的成语描述家乡:"我的家乡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巍峨雄伟'的天山。"虽然发音还不够标准,但他认真的态度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图为讲解农谚 团队成员郝知益 巴艳·革命摄
最受期待的"种子盲盒探秘"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团队成员叶米力拿出精心准备的种子盲盒,里面装有南京的雨花茶种子、水杉种子,以及伊宁本地的苹果籽、小麦粒等。"闭上眼睛,摸摸看,猜猜这是什么种子?"孩子们轮流上前,小心翼翼地触摸种子,用刚学会的普通话词汇描述:"这个种子'圆圆的'、'滑滑的'""这个'长长的'、'有点扎手'"。通过对比观察,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不同地域的作物特点,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心底种下了爱农初心。
图为讲解种子分类 团队成员 叶米力·乌拉勒别克 韩欣悦摄
学业辅导解难题,劳动实践长才干
通过暑期夏令营,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特长和语言优势分组为孩子们开展了“特色”暑假作业辅导。来自四年级的哈萨克族学生恩塔遇到数学难题,实践团成员佧米然立即用画图的方式耐心讲解;五年级的学生阿克玛然在写作文时遇到表达困难,队员韩欣悦就引导他先用母语思考,再翻译成普通话。这种"双语辅导"模式既解决了学习难题,又锻炼了普通话应用能力。
图为给学生辅导功课 团队成员 开什普拉·艾买尔 韩欣悦摄
此外,实践团队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制作植物标本、作物种植的实践活动。"大家看,种子要这样放在土壤里,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在劳动实践环节,米热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向孩子们讲解植物种植的基本知识。随后,每位小朋友都领到一个小花盆和几粒种子,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亲手完成播种、浇水等步骤。来自四年级的学生恩卡尔兴奋地说:"我要把它放在窗台上,天天看着它长大!"
图为教学生种种子 团队成员 米热阿曼泰 韩欣悦摄
在制作植物标本环节,孩子们将校园里采集的叶片小心翼翼地夹在标本册中,认真标注植物名称和采集日期。实践团还特别准备了南京梧桐树叶标本作为礼物,让孩子们感受南北植物的差异。
图为学生作品大合影 韩欣悦摄
揭牌签约启新程,推普助农促团结
据悉,依托本次实践活动,南京农业大学红石榴推普社会实践团带队老师夏木夏提·阿曼秦与苏阿拉木图小学校长周军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并为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图为红石榴实践团带队老师与苏村小学校长签约握手 巴艳·革命摄
苏阿拉木图小学校长周军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这次合作将为我校师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特别是普通话推广与农业科普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必将为孩子们的成长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南京农业大学红石榴推普社会实践团带队老师夏木夏提·阿曼秦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以基地为平台,持续开展推普教育、农科实践、文化交流等活动,为边疆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图为两校揭牌大合影 巴艳·革命摄
接下来,双方将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通过推普教育、农科实践、文化交融等活动,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基地的建立将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此次夏令营是南京农业大学发挥农科特色、服务边疆教育的生动实践,团队以语言为纽带,以农业为媒介,助力乡村儿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全员举旗大合影 夏木夏提·阿曼秦摄
撰文 | 杨宸宇,佧米然·阿不都克日木
图片 | 韩欣悦,巴艳·革命
一审 | 佧米然阿不都克日木
二审 | 杨宸宇
三审 | 夏木夏提·阿曼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佧米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