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苏廉博 王迪) 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对“府谷二人台”非遗传承人李月琴老师开展专题访谈,探寻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传承之路及青年担当。
非遗传承,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更是回应时代之问的使命。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府谷二人台”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月琴老师深耕这门艺术四十余年,见证了它从田间地头的民间小调走向国家级非遗的历程。访谈中,李老师首先勾勒出这门艺术的独特风貌:“府谷二人台集戏曲的叙事、曲艺的灵动、音乐的韵律和歌舞的活力于一体。演员用府谷方言唱念做打,梅笛、扬琴、四胡、三弦这些乐器一响起,就带着晋陕蒙交界的烟火气。《五哥放羊》里的质朴,《走西口》里的坚韧,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月琴老师合影
谈及与二人台的结缘,李老师的目光变得柔和:“打小听着父母和长辈哼唱,心里就扎了根。1980年高中毕业后,就拜师邬果英老师,跟着她进河曲城关镇二人台歌剧团,后来又到乌兰牧骑歌舞团。这一路,唱词背到口干,但只要一上台,听到台下的掌声,就觉得啥都值了。”这份始于热爱、归于责任的坚守,让她在传承之路上走过了四十余个春秋。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李月琴老师
传承之路并非坦途。李老师坦言,当前“府谷二人台”正面临“创作难”与“传承难”的双重挑战。“年轻人对传统曲调的兴趣淡了,愿意沉下心学的少之又少,人才断层越来越明显。更难的是创作——既要保留‘土味’里的真情,又要让故事贴近当下生活,比如:怎么用二人台讲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这得在老唱腔里找新表达。”
面对困境,李老师和团队从未停步。他们带着二人台走出府谷,赴山西保德、河曲等地交流展演,让这门艺术跨越地域边界;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分层教学,中年学员虽进度稍缓,但热情不减,而青少年学员因可塑性强,已涌现出不少好苗子。“去年在县里的中小学展演,一群孩子追着问‘能不能学’,那眼神里的光,就是传承的希望。”李老师笑着说。
在创新传播上,团队的探索颇具时代感:短视频记录排练花絮,直播间里唱经典选段,让二人台从戏台走向屏幕。老艺术不能怕“出圈”,只要魂还在,形式新一点,年轻人才能听得进、记得住。
作为“活态的文化记忆”,府谷二人台的内涵远不止于艺术。“你看那些唱苦日子的戏,字里行间全是乐观。《走西口》里哥哥走了,妹妹唱着“小妹妹我实在难留”,那是对生活的盼头;《五哥放羊》里的嬉笑,藏着对真爱的向往。”李老师认为,这种“于苦难中见豁达,于平凡中求善美”的精神,正是地方文化的灵魂。
▲图为李月琴老师与搭档表演“二人台”
从田间地头的即兴哼唱,到舞台上的精心演绎,从戏台锣鼓到直播屏幕,“府谷二人台”的每一段唱腔,都在诉说着一方水土的记忆。正如李老师所说:“传承不是把老物件锁进柜子,而是让它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活起来。”当传统曲调与青春力量相遇,这颗“陕北活化石”必将奏响更嘹亮的时代新声,让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