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李木雨)为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7月8日至7月14日,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赴安徽省凤阳县小石塘村“e路芯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主题,深入田间地头、村户农企,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新发展理念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在乡村的落地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等形式,探寻农业现代化转型路径,为高校协同地方、培育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的创新探索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出发前合影
智慧农业“芯”引擎:千亩农田装上“数字大脑”
“手机点一点,灌溉全自动化;屏幕看一看,墒情虫情全掌握。”在小石塘村1033亩智慧农业示范区,团队成员亲眼见证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低压管网智能灌溉系统如同农田的“毛细血管”,将精准水源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农业 “四情”监测预警平台实时采集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等数据,通过算法模型生成农事操作建议;远程APP操控更是让农户实现了“指尖种田”。从‘看天吃饭’到‘数据说话’,智慧农业让大家看到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重塑力。在田间地头,队员们分组跟踪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事环节,记录下智慧农业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执行的全流程。精准灌溉不仅节水30%,还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这就是创新驱动的力量。“以前觉得芯片、传感器只应用在电子产品中,没想到在农田里也能大显神通。” 实践团队的同学感慨道,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技术集成模式,正是专业知识与农业实践的完美结合。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智慧农业
协同共富“芯”机制:“农场+村集体+农户”的三赢答卷
“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农场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小石塘村村民的话,道出了“农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带来的实惠。实践团队走进总铺镇小石塘村服务中心,与村负责人座谈,详细了解“三级联动”机制的运行逻辑。据介绍,该村通过整合1033亩农田资源,引入农场标准化管理,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同时可在农场务工获取报酬,形成“租金+分红+务工”三重增收渠道。这种模式既破解了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难题,又让集体和个人利益紧密相连,正是协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队员们还走访多户村民家庭,收集一手数据,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供建议。
图为负责人与实践团队展开座谈
绿色发展“芯”图景:稻田边的“诗和远方”
团队实地考察了“凤阳贡米”有机种植基地,了解绿肥轮作、生物防治等生态技术,见证“一粒米”如何通过绿色生产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虽然亩产少了点,但价格翻了几番。”种植户介绍的这种“以质取胜”的发展路径,让团队看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魔力。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试验田
共享发展“芯”温度:路灯亮起的是民心
在村民广场,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些都是用集体经济收入建的,晚上跳广场舞再也不用摸黑了!”村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共享发展的温度。团队考察了道路硬化、文化设施等民生项目,通过座谈了解到,村集体收入反哺公共服务,已实现全村路灯全覆盖、道路修缮率100%,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村民与负责人
校地协同育人:在田野间书写“知行合一”答卷
“这次实践让队员们看到,新发展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土地的生动实践。”团队负责人李木雨在总结会上说。带着专业视角深入乡村,既为地方发展注入智力支持,也在实践中锤炼了本领。此次实践是校地协同育人的有益尝试,未来将持续推动成果转化,助力小石塘村打造乡村振兴“滁州样板”。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小石塘村的实践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缩影。而合肥工业大学“e路芯乡”团队的此次行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田野间读懂了“三农”故事,更以青春之力架起了高校与乡村协同发展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撰文|李博研
图片|吴妍妍,高光春
审核|李木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木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