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西南侧,有一座“中国排球之乡”,既有九人排球非遗传统打底,也因六人制赛事注入活力,让百年热爱在市井烟火与专业赛场间生生不息。这个夏天,佛山大学“乡”得益彰实践队就来到了中国排球之乡——广东台山,对台山的排球文化进行深入调研。
一、非遗基因:藏在日常里的传承密码
有人说,台山的夜幕总被排球点亮。社区排球场的灯光下,中年汉子扣杀时的呐喊、老人摇扇围观的剪影,构成台山最鲜活的场景。九人制站位暗合百年前老规矩,人多人少灵活变阵,输赢看淡,递水寒暄比比分重要。7月6日晚,实践队来到了台城宁城公园的排球场,对正在进行的一场比赛进行了调研。
▲图为台山人民傍晚时分在排球场的打排球
实践队队员在现场对市民和运动员进行了随机采访:“除了下雨,每晚都在!”“以前读高中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去打排球。”受访市民的话,道破台山人对排球的坚守。队员们了解到,这种独特的排球文化,早已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台山人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在街头巷尾,人们谈起排球时总是眉飞色舞,那些关于父辈们打球的故事代代相传,融入了家族记忆。每逢节庆,临时搭建的球场总能吸引四邻八方的村民前来助阵,热情的欢呼声与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从“村村有球场”盛景,到穿校服少年抢场地,排球是街坊社交通用语,更是排球非遗文化扎根的土壤。
▲图为“乡”得益彰实践队在排球场附近合照
二、专业深耕:学校里的传承新篇
台山排球运动学校,传承链关键一环,深耕排球传统根基,因应赛事求突破;主攻六人制专项训练,为省赛育精兵。7月10日上午,“乡”得益彰实践队来到了台山排球运动学校训练馆,与场内正在开展训练的教练员与运动员进行深入交流。
训练馆内,汗水与激情交织,年轻运动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不断打磨技术。从发球到拦网,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练习,力求精准无误。队员们不仅接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还学习如何分析对手和调整策略。实践队注意到,这里的球员们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充满对排球纯粹的热爱。
▲图为在台山排球运动学校教练对学员们指导中
实践队成员对教练与运动员进行了采访,他们表示训练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大家都乐在其中,因为排球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练提到,学校注重培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强调团队协作和体育精神的重要性。运动员们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如何打球,更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和压力。实践队了解到,学校的训练计划科学严谨,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量身定制,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台山排球运动学校为更高水平的赛事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为排球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乡”得益彰实践队对排球学员的采访
此次“百千万工程”活动不仅让佛山大学“乡”得益彰实践队的成员更加深入了解到台山排球的非遗文化,而且通过宣传与学习等方式,令到台山排球被更多人了解与参与。未来,学校开展的专业训练与社区球场上的自由较量,将实现专业训练与民间热爱的双向赋能;借助特色赛事和对外交流活动,台山排球的精彩故事将越讲越好,这源自烟火生活中的热爱,正续写着台山排球传承的崭新篇章。
▲图为“乡”得益彰在排球学校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伟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