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乡土间绽放——一名大学生的三下乡成长手记

发布时间:2025-07-22 21: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范鹏俊 周颖丽   阅读 56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7日,我随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三下乡车队,朝着湘西泸溪县达岚镇五德村出发。车窗外,高楼渐次被青山替代,柏油路化作蜿蜒的山路,五个半小时的颠簸后,便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一、红色基因的触动:在历史中照见青春

抵达五德村的第一站,是泸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泛黄的史料里,谢策智、姚鉴雪等革命先烈的壮歌在展厅回荡,而最让我驻足的,是志愿军老兵李代相的事迹展墙,上面记载了这位1933年出生于泸溪县达岚区的英雄,17岁时因个子矮小险些与军旅梦失之交臂,最终凭借绕村跑三圈的耐力测试赢得入伍资格的故事。讲解员提到,1951年10月,在朝鲜严岘山战役中,李代相所在的5连180余名官兵仅剩18人,17岁的他孤身坚守阵地5小时,歼敌150余人的战绩创造了志愿军单兵作战纪录。

“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的幸福,为了这血染的土地,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墙上的战斗誓词,让我想起出发前因家庭琐事而低落的心情。李代相用鞋垫垫高鞋跟争取入伍机会的执着,与他在弹雨中穿越60米火线的无畏,像一束光穿透了我的迷茫——青春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将个人的“小烦恼”融入时代的“大叙事”中。

二、防溺水课堂后的“老鹰”:在欢笑中重拾力量

7月8日的防溺水宣传,是我第一次独立承担任务。站在村小的操场上,面对三十多个眼神清澈的孩子,前一晚背了许久的安全知识突然变得生硬。当讲到“如何正确呼救”时,后排的小男孩豆豆突然举手:“哥哥,你讲得像课本,不好玩。”这句话让我脸颊发烫,也让我突然意识到,比起照本宣科,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生动的体验。

临时调整方案后,我带着孩子们模拟“落水救援”游戏,用树枝当救生杆,用书包做漂浮物。结束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玩老鹰抓小鸡吧”,二十多个孩子立刻自发排成“小鸡队”。当我扮演“老鹰”时,原本拘谨的队伍突然爆发出笑声。豆豆躲在“鸡妈妈”身后朝我做鬼脸,我张开双臂左冲右突,汗水顺着额角滴进眼睛,却笑得停不下来。那一刻,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听着他们清脆的笑声,连日来积压的阴霾仿佛被这笑声驱散了。村干部后来告诉我,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少有城里来的大哥哥陪他们这样玩。原来,快乐是双向的——我在陪伴他们的同时,也被这份纯粹的喜悦治愈着。

三、网线间的“攻坚战”:用专业诠释责任

7月9日的村部网络改造,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大考”。村部办公室里,缠绕如麻的网线像一团乱麻。我和队友们立刻分工:拆机清灰、重装系统、梳理网线。我的任务是负责网络调试,看似简单,实则棘手——墙角的网线盒里,网线交织缠绕,标签早已模糊不清。

为了找到故障源头,我顶着高温在村部前后奔走。汗水浸透了队服,贴在背上黏糊糊的。当最后一根网线被扎带束紧,看着村干部们用着顺畅的电脑处理事务,我突然明白老师常说的“专业即责任”——我们拆解的不只是缠绕的网线,更是阻碍乡村发展的“数字鸿沟”;我们拧紧的不只是扎带,更是青年一代对基层的承诺。

返程途中,回望这四天,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的心灵触动,到防溺水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再到网线间的攻坚克难,我终于懂得三下乡的意义——它不是一场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次与土地的对话、与心灵的相遇。就像泸溪河畔的辰河高腔,需要青年的声音去共鸣;就像严岘山上的英雄故事,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续写。沅水汤汤,青山巍巍。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鹏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