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蛙共舞青禾梦 | 湘理学子探访邵阳新农人稻蛙共生创业路

发布时间:2025-07-21 16: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梦洁   阅读 9.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郑梦洁)为探究稻蛙共生模式的生态效益与经营之道,2025年6月28日至7月4日,湘潭理工学院“云理乡遇”实践团赴邵阳市双清区爱莲街道云水村进行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种粮大户刘刚要的稻蛙共生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这一特色农业模式的运作细节、市场挑战及其对当地乡村发展的实际影响。

▲图为云理相遇实践团合影

稻浪蛙鸣间的“韧性”答卷

晚霞浸染云水村百亩稻田,实践团成员踏入稻蛙共生基地,目光所及,是碧绿稻苗与穿梭其间的黑斑蛙构成的独特生态图景。基地负实践团成员正在对刘刚要进行采访。责人刘刚要挽着沾满泥浆的裤腿,向学生们介绍稻蛙共生的关键:“稻与蛙共生,时间衔接、水质调控、防逃设施环环相扣,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当前,市场波动给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黑斑蛙价格如过山车般从2023年的每斤26元高位,直降至如今的9.5元。面对价格“腰斩”,刘刚要坦言压力如山,却并不气馁:“成本要控,质量更要守,农业这条路,韧性比什么都重要”。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对刘刚要进行采访 

荆棘途中的炽热初心

为深入了解稻蛙共生的种养模式,实践团探访了刘刚要的现代化育秧工厂。整洁的厂房分区明确,设有暗化催芽室、烘干区、工作区等区域,厂房内设备齐全,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停放在一侧,秧盘整齐排列。刘刚要穿着朴素、蔼然可亲,与工人们并肩劳作。

在深入访谈中,他追忆创业艰辛,为叩开稻蛙共生之门,他远赴江浙多地潜心取经;创业路上,市场寒流、天灾风险、家人不解的目光,都曾如荆棘阻途。但他始终心怀炽热,敏锐洞察行情,勤学农业与经营知识,积极参与同行交流,在困境中紧握机遇,终将事业扎根乡土,其事迹亦引来多家官方媒体关注报道。

▲图为育秧工厂内农业设备

荒地变宝地的共富密码

此外,实践团还走访了基地周边村民,村民们谈起这位承包了他们土地的新农人,言语间多是认可。基地周边七旬老人占八成,耕种力不从心,刘刚要现承包了30余亩地,每亩地年租金200元。村中老人提起刘刚要时,交口称赞:“多亏了他把田都包下来,让荒地变宝地,我们这些干不动活的老人,也能靠着租金添些进项。”

放眼望去,这片曾经可能撂荒的土地已是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不仅巧妙地维系着宝贵的生态平衡,更如同注入了活水,高效盘活了乡村沉睡的闲置土地资源。尤为重要的是,稳定的土地租金犹如一份贴心的“养老补贴”,为留守的老人带来了经济依靠,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悄然成为托起他们晚年生活安稳的一方温暖屏障。

▲图为实践团正在对云水村村民进行采访

蛙鸣阵阵,禾苗青青。三天的调研,实践团成员对稻蛙共生的生态模式、市场现状及其在当地产生的实际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于云理乡遇实践团而言,不仅是一次对稻蛙共生模式的生态解码,更是一次直面乡土中国坚韧脉搏的深刻触动。

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应当将学识的根系深植沃土,以智慧与情怀浇灌乡村热望,在时代赋予的广袤田野间,奋力书写无愧使命的青翠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