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范苹萍)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姑苏城,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水网如织,流淌着千年的故事。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如一条流动的文脉,蜿蜒过平江路的青石板,倒映着阊门的飞檐翘角,将千年的商韵、文韵、水韵熔铸成姑苏城的基因。2025年7月20日,淮阴工学院生科学院“运河古韵·民族同心”实践团成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入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于古雅场馆的光影交错间,打捞运河记忆碎片,解码千年水韵的独特风华,触摸一座城与一条河相互成就的文化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门前
一河千载,载动城与史。实践团成员踏入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仿佛踏入一条时光回廊,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河·一座城”的主题墙。斑驳的砖石纹理,如同运河水冲刷千年的痕迹,瞬间将时空拉回到运河初起的岁月。在这里,实践团成员的身影与“运河塑造苏州城”的宏大叙事重叠,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馆内“一条河·一座城”主题墙前
老街深巷韵悠长,运河文脉指尖藏。运河苏州段如一条银链,串联起山塘河的“七里山塘到虎丘”、平江路的“水陆并行双棋盘”、宝带桥的“五十三孔连明月”,光影流转间,重现着“运河孕城,城因河兴”的千年轨迹。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展区,运河对城市文化的滋养尽显无遗。在平江路的鱼骨状水巷格局图前,实践团队员驻足细观——这条与运河同呼吸的老街,依旧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唐宋风貌;而山塘街的老照片中,运河商船穿梭、会馆林立的画面,则诉说着“姑苏第一名街”的商贸基因。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了解大运河苏州段历史文化遗产
古遗新韵共潮头,薪火相传岁月酬。互动墙上,画信展的作品尤为动人——苏州中小学生用画笔描绘的运河风景,既有古桥流水的诗意,也有现代运河畔的生活百态,展现了运河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的传承。正如展馆结语所言:“运河遗产的保护,是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更是为未来续写新的水韵故事。”
▲图为“2013年苏州中小学生画信支持大运河申遗”画信展
当实践团成员走出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暮色中的运河水依旧静静流淌,一头连着千年的历史,一头通向未来的日子。如今苏州在运河保护中,践行“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延续其历史功能与艺术价值,以“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科技”为路径,打造运河文化IP,让运河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在城市发展中,守护运河文化根脉,让历史与现代共生共荣。姑苏水韵,悠悠传扬。运河文化正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新的传奇,不仅流淌着舟楫与货物,更流淌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与力量。
运河水长,文脉不息。探馆的脚步虽暂歇,传承的旅程却从未停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苹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