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启航:青春聚力,用真心拉近距离
2025年7月7日,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灯坣村的教室里热闹非凡。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智非遗小分队的青年团员们,带着精心筹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正式开启了与乡村孩子们的温暖邂逅。
上午9点,当孩子们带着些许羞涩走进教室时,团员们早已化身“孩子王”。深知乡村儿童的融入特点,他们发挥幼教专业优势,分层设计了“击鼓传花”“数字炸弹”“大风吹”三款互动游戏。“击鼓传花”环节,团员们特意准备了卡通贴纸作为奖励,鼓励内向的孩子勇敢展示;“数字炸弹”中,当“炸弹”数字被喊出,团员们率先起唱《孤勇者》,用青春活力带动全场;“大风吹”游戏里,他们巧妙融入“谁戴了妈妈织的围巾”“谁见过奶奶剪窗花”等生活化问题,悄悄为后续非遗课程埋下伏笔。
短短两小时,教室里的拘谨被欢声笑语取代。团员们用教育者的细腻与青年人的热忱,不仅打破了陌生感,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朋友”的真心:这是青年团员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实践,也是“三下乡”活动中最温暖的开场白。
图为突击队成员正在引导孩子们进行签到(黄佳摄)
非遗传承:数智赋能,让文化扎根童心
破冰之后,这场“非遗+数智”的青春课堂正式开课。作为青年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团员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属于Z世代的创新表达。
他们用智慧一体机展示剪纸艺术,让孩子们通过触屏操作感受镂空之美;借助AR技术还原鳌鱼灯、虾蟹灯的流光溢彩,古老技艺在三维动画里“活”了过来;播放团队提前准备的非遗纪录片时,团员蹲在孩子们中间,用“颜料里藏着哪些石头、植物的秘密呀”等提问,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当讲到木板年画时,授课小老师抛出的“猜猜哪个朝代的人最早用年画装饰房间”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小讨论,把历史知识变成了趣味记忆。
“老师,我想把我们村的稻米剪成窗花!”一名孩子的提议,让团员们深受触动。这正是青年团员们希望看到的——这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点燃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图为孩子们踊跃回答非遗问题(黄佳摄)
开启新篇:青春接力,让传承生生不息
对于这支平均年龄19岁的队伍来说,“三下乡”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与乡村孩子的互动中,他们读懂了“教育为民”的分量;在非遗技艺的传承里,他们践行了“文化自信”的使命。用数智技术打破非遗传承的时空壁垒,用青春语言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团员对“三下乡”精神的鲜活诠释。
当青年力量遇上文化传承,当数字技术拥抱千年文脉,这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注定将是一次未完待续的接力。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里写下的:“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队员们用青春守护文化根脉的新起点,因为站立的地方,就是文化传承的现场。”
图为突击队成员与孩子们之间进行亲密互动(黄佳摄)
名师点睛:精准把脉,为实践注入深度
破冰课程结束,指导老师肖敏进行现场指导。她充分肯定了队员们结合幼教专业设计的互动游戏,特别是将生活化问题融入游戏、为非遗课程铺垫的做法。肖老师着重强调后续教学要注重“分层教学”:“观察个体差异,对能力不同的孩子设置不同挑战或提供基础支持。”同时,她提醒队员们要敏锐,捕捉孩子们互动中流露的本土文化线索,灵活融入后续设计,让课程真正“从孩子中来”,并鼓励队员做好“观察者和学习者”。肖敏老师的点拨,如春风化雨,为队员们接下来的非遗教学活动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深厚的底气。
图为肖老师进行项目实践指导(黄佳摄)
精研细磨:复盘提升,让课程日臻完善
全天课程结束后,龚颖青老师和陈一墨老师对当天的课程进行指导。在教室一角,两位老师与队员们围坐一起,针对全天的课程内容、技术应用和师生互动进行了深入的复盘研讨。龚老师首先肯定了团队将“数智”元素融入非遗传承的创新尝试:“触屏体验剪纸,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有效降低了理解古老技艺的门槛,效果非常显著!”同时,她也提出了优化建议:“技术是‘翅膀’,但非遗的‘灵魂’在于其文化内涵和手工温度。陈老师则着重就课堂互动和教学节奏给出了专业意见:“上午的破冰和下午的非遗导入环节衔接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参与度高,尤其是那个想把稻米剪成窗花的孩子,他的创意火花正是我们期待的教学成果。”她进一步建议:“在问答和小讨论环节,可以尝试更多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给孩子们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法。另外,教学节奏上,动手实践环节(如剪纸)的时间可以适当再充裕些,让孩子们有更充分的时间沉浸式体验‘创造’的乐趣,避免因赶时间而浅尝辄止。”两位老师深入浅出的剖析、切实可行的建议,让队员们受益匪浅。暮色四合,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交流持续进行,为明日更精彩的课程精心打磨着每一处细节。
图为陈一墨老师与龚颖青老师作课程指导(黄佳摄)
一场充满童趣与智慧的夏日邂逅在增城灯坣村圆满落幕,但这绝非终点。广州幼专数智非遗小分队队员们以真诚破冰,用数智赋能,成功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本土文化的种子。从“击鼓传花”的欢笑到“稻米窗花”的灵感迸发,从光影的震撼到木板年画的趣味探索,每一步都彰显着青春力量激活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这场“三下乡”实践,既是青年学子深入乡土、践行“教育为民”的生动课堂,更是他们运用专业所长、以创新方式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实一步。队员们的实践日志写下的“新起点”,正预示着青春接力棒将继续传递,让非遗之光在数字时代与童真心灵的交汇处,生生不息,照亮乡村文化振兴的未来征途。
撰文 | 王雅如 陈李婧 叶欧骏
图片 | 黄佳
审核 | 龚颖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欧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