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韵陶情承古韵,普音童语启新程 —— 重电 “小手炉” 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荣昌社区,以 “非遗 + 语言” 激活文化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18 11: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聂麟懿   阅读 99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聂麟懿 陶琰歆 姜哲)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推广普通话与传承非遗技艺成为激活文化活力、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路径。7月3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小手炉” 乡村振兴实践团与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理康养学院“三下乡”团队共同走进重庆荣昌区兴发路社区,以社区托管班为实践阵地,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与普通话普及的深度融合开展特色活动,用创新形式让民族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沟通的桥梁更加通畅。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讲解荣昌陶,解析其与多民族文化交融、传承关联的场景。代星昱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协助小朋友们做剪纸的手工活动。代星昱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协助小朋友们制作剪纸。代星昱 供图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粘土创意作品。任梓华 供图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剪纸作品。任梓华 供图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代星昱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托管班开展“普通话小课堂”活动。代星昱 供图

图为小朋友正在参与“汉字拼写大比拼”的比赛中。任梓华 供图

图为开展普通话发音闯关比赛时,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积极互动的场景。任梓华 供图

图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小手炉” 乡村振兴实践团与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理康养学院“三下乡”团队成员合影留恋。代星昱 供图

实践团以“非遗 + 语言”为脉络开展系列活动,将荣昌陶、剪纸等非遗项目与时代元素巧妙串联,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鲜活力量。首先开展了对荣昌陶的专题宣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不仅呈现其千年历史与独特工艺,更着重讲述它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结晶的深厚底蕴。恰逢2025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春节,实践团顺势推进非遗技艺体验环节,为孩子们讲解这项非遗在民族文化中的渊源,指导大家创作充满年味与童趣的作品,让非遗春节的氛围愈发浓厚;随后孩子们用彩泥塑造创意形象,实践团成员为作品拍照,借助AI技术让这些静态作品“活”了起来——原本静止的造型在数字世界中灵动绽放,成为传播非遗活力的新载体。最后,趣味互动的普通话小课堂上,孩子们围绕剪纸、黏土创作心得参与发音闯关、情景对话,用标准普通话分享对非遗的感悟。筑牢了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根基,又通过语言赋能让非遗故事传得更远,让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涌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聂麟懿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