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艺面塑承遗韵 新村烟火续华章——河北传媒学院”遗韵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石家庄市井陉县

发布时间:2025-07-17 17: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子玉 王静雯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6日,河北传媒学院"遗韵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张村,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张村面塑"展开实地调研与文化传承实践。这座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面塑技艺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实践队提供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

千年古村孕育非遗瑰宝

南张村面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雍正、咸丰年间。据村内观音庙碑文记载,当时村民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庙会燃放花火,火场中摆放的面食供品逐渐演变为工艺精湛的面塑工艺品。历经200余年传承,这项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张村也因此被誉为"面塑之乡"。 

▲图为南张村面塑被列为省级非遗的牌匾

实践队了解到,面塑技艺与南张村庙会文化密不可分。每年正月十八的庙会期间,村民们会制作形态各异的面塑作品进行展示。从最初的祭神供品(如面制猪羊、寿桃等),到如今涵盖人物、动物、花鸟等千姿百态的工艺品,面塑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2019年庙会期间,面塑展品规模达到170多桌、近千盘,创下历史新高。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们了解面塑的历史

匠心独运显技艺巧思

成员们通过村民访谈了解到,南张村面塑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面塑所用的面泥以面粉、糯米粉为主料,加入颜料、石蜡、蜂蜜等成分,经防裂、防霉处理制成专用面泥。“和面是最关键的步骤,水多了太软,水少了太硬,全凭经验掌握。”一位年长的村民介绍道,“捏面塑不仅需要耐心,还得有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比如捏动物要抓住神态,捏人物要体现表情。”

▲图为村民们制作的精美面塑

实践队注意到,展柜中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素色面塑,也有关于防疫主题的创新设计: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手持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生动造型,社区志愿者佩戴口罩、测量体温的温馨场景,均通过细腻的揉捏与色彩搭配呈现。

▲图为以防疫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多方探索谋传承新篇

调研中,实践队发现目前面塑主要依赖庙会展示,缺乏规模化推广途径,市场认知度有限,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规模。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提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通过在村内开设面塑培训班、联合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程培养人才,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制作过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创新传播方式,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如面塑摆件、伴手礼等拓展产业路径,力求从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到市场转化全方位激活面塑技艺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在和村长探讨非遗面塑的传承事宜

南张村村委会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带来的新思路让其对面塑的传承深受启发。下一步将尝试开发面塑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亲手参与制作,感受非遗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手持队旗和横幅在面塑展厅合照

从清代庙会的供品到国家级非遗,南张村面塑见证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遗韵乡兴”实践队的探索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范式——通过青年力量激活传统技艺,让千年面塑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子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