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大文新学子暑期“三下乡”实践探索非遗数字化传承新路为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号召,深入挖掘三晋大地文化潜能,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青春筑梦·晋善晋美”实践队于2025年6月26号至28号奔赴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生们聚焦“非遗活态传承”与“古迹文化挖掘”两大核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赋能,深入探访国家级非遗项目,探索“技术+文化”融合保护新路径,为传统文化的时代新生贡献青年智慧。
踏入非遗工坊,探寻技艺匠心
首站深入新绛县多家非遗工坊,开启了一场与传统匠心的深度对话。三天分别抵达新绛县大唐云雕漆艺厂、中国绛州澄泥砚文化园、良英笔庄、玉顺石雕厂工、新绛县店头精利青铜陶品仿古工艺厂进行深入考察调研。
走进大唐云雕漆艺厂,队员们惊叹于国家级非遗“云雕”工艺的繁复。传承人介绍,一件云雕作品需在木胎上反复涂抹百层以上天然漆,再精雕细琢云纹图案,耗时数月。如今,云雕产品推陈出新,造型色彩更趋现代。
在“于氏笔庄”,传承人于永杰现场展示了“兼毫”毛笔制作的86道“水活”与“干活”工序。从一丝不苟的选毛、齐材到粘膛、修笔,百年老号的坚守令队员们深感技艺传承之重。
玉顺石雕园内,家氏三代传承着“因石施艺”的技艺。传承人家玉顺介绍,每件作品都根据石头特点专门设计,经选料、构图绘画、制坯、雕刻、打磨等工序,赋予石头灵魂,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精湛技艺。
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蔺永茂父子工坊中的绛州澄泥砚制作。刚踏入工坊,讲解员便热情地迎上来,为队员们讲解澄泥砚的制作。泥料取自汾河河床深处,质地细腻。采回的泥料要反复淘洗,去除杂质,装入布袋压紧脱水,接着进行至少半年的陈腐,增加粘性与可塑性。随后,匠人将设计好的图案复刻到砚坯上,耐心解答队员们提出的问题。烧制是澄泥砚制作的关键环节,从入窑到出窑一般得1周时间。成品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最终,每一窑的成品率仅三分之一左右,精品更是稀少。
实践队通过全程影像记录、工艺拆解分析,为绛州毛笔、云雕漆器、石雕、澄泥砚等非遗技艺建立起数字化图文音像资料库,为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的存续开辟新可能。
走访古建遗址,领略彩塑风华
立足专业特长,实践队深入新绛县泽掌镇,重点考察了福胜寺、白台寺、龙兴寺等文化遗存。探索其建筑形制、艺术价值与历史脉络,通过测绘记录、影像采集、文献考据等方式,系统梳理文物现状,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出保护传承新路径,为古老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在《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福胜寺,队员们被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折服。弥陀殿内被誉为“中国最美渡海观音”的元代悬塑令人叹为观止:观音菩萨温婉慈悲,护法明王威严怒目,造型生动,技艺精湛,对比强烈,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与宗教表现力。尽管历经沧桑,部分塑像有损毁修复痕迹,但留存的30余尊彩塑仍清晰传递着古人的审美意趣与文化精神。实践队通过影像采集与文献梳理,系统记录文物现状,梳理社区文化记忆,为增强文化认同提供实证支持。
躬耕实践沃土,雕琢青春光芒
短短三天的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更是一场生动的青春淬炼。师生们亲历匠艺,体悟乡土,显著提升了对非遗的认知深度与保护传承的责任感。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文化传承使命在肩。在三下乡的征程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既要“守正”,坚守核心技艺与精神;更需“破圈”创新。通过结合专业所学,“非遗+研学”、“数字技术+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变得清晰可感。实践队以科技创新为钥,努力探索非遗与古迹保护传承的全新方案。这场充满青春力量的实践,不仅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更激励着青年学子以创新思维为桨,推动千年晋地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中持续闪耀,为文化传承事业注入不竭的青春动能。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西蔡村家源研学基地的大力支持,师生们在调研之余也体验了充满温情的乡村生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瑞欣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