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你了解吗?——四川师范大学“传神有数”小队在沙湾做了一场有关文化记忆的街头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5 16: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诗佳、张钰晞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四川师范大学“传神有数”数字文化推广团在乐山市沙湾区开展了一场以“文化记忆与IP传播”为主题的街头调研,围绕郭沫若文化认知及其IP形象“郭小沫”的传播效果展开深入访谈与分析。

▲图为采访相机测试阶段图

小队想知道:大家还记得郭沫若吗?

作为乐山沙湾人文地标之一,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化巨匠”。但在今天的语境中,他真的还被人们熟知吗?他的多重文化身份是否被理解、认同、传播?

于是,小队走上街头,采访了15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本地居民和游客,深入了解他们对“郭沫若文化”的认知情况和接受度。

▲图为队员采访图片

 文化认知现状:知道名字,却不了解深度

“知道是文学家,但不清楚他还做过什么。”
  “过去那一代参加过纪念活动,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知道了。”
  “只学过几篇文章,印象很模糊。”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对郭沫若的印象还停留在“文学家”的标签上,对于他作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的多重身份知之甚少。

▲图为街头采访图片

权威视角怎么看“郭小沫”?

为了听取专业声音,团队采访了郭沫若故居讲解员。讲解员表示,郭沫若在她心中是一位高大、深沉的爱国诗人和文化传承者。她评价“少年郭小沫”形象活泼贴切,“中年沫若”形象更具精神力量。对于命名,她建议正式场合中使用“沫若先生”更为恰当,体现尊重与文化高度。

▲图为采访郭沫若故居讲解员

问题在哪?小队建了一个“文化流失影响模型”

小队还基于质性访谈结果,构建了“文化意愿流失影响因素模型”,指出目前IP传播中存在视觉简化、文化表达不足、新媒体运用有限等问题,致使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持续连接感减弱。

视觉偏差 → 文化表达不足 → 传播渠道不对 → 文化连接断裂

小队是谁?小队做了什么?

小队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的“传神有数”数字文化推广团队。
   2025年暑期,小队来到沙湾,开展了一场关于文化记忆与IP传播的深入调研。

🌟 这不仅仅是一次采访,而是一次用青年视角为“地方文化再传播”建言献策的实验。小队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

🎥 非遗直播AI助手
让“郭沫若式语言”讲解郭沫若的故事,去传播和推广沫若文化及沙湾文化!

 你怎么看?

📌 你觉得“郭小沫”这个形象能代表郭沫若吗?
  📌 如果换个名字——“老郭”“郭叔”“郭先生”“沫若先生”,你会更喜欢哪个?

👇欢迎留言!优质评论将有机会参与下一轮形象共创设计!

撰文 | 黄诗佳、张钰晞、杨楠

图片 | 陈昱睿、汪清、陈鑫雨、高光俊

一审 | 卿光林

二审 | 黄婷婷

二审 | 肖卫东

终审 | 李绍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诗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