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王舒 康晓瑜)教室的吊扇切割着七月的热浪,青穗班学子的身影在明暗交错的光影里律动。当《爱你》的最后一个动作定格,少年们迅速收束起灵动的肢体,身姿如晨露洗过的白杨般挺拔,在《天下》渐起的前奏里沉敛心神。这场“《晴天》—《爱你》—《天下》”的串烧排练,早已超越了“文艺表演”的浅层范畴,成为这群少年对“成长”命题最具象化的一次实践探索。
以“情”为锚:让歌词扎根具体的生活感知
“‘一生有爱何惧风飞沙’的力量,不在音量的峰值,而在情感的密度。”志愿者老师的引导带着教育实践的专业感。她没有急于纠正音准与节奏,而是设计了“情感锚点”练习:让孩子们在便签纸上写下“最想守护的具象”——有人画了带烟囱的房子,有人写了“同桌的数学笔记”,有人用星号标注了“奶奶的药盒”。“这些具体的‘爱’,会让‘何惧’二字有落地的支点。”
以“声”传意:从技巧训练到情感的自然流露
于是,《天下》的排练成了一场“以情带声”的教学实验。孩子们不再刻意追求声压级,而是学着用腹式呼吸支撑情感表达:“一生有爱”四字唱得如溪流漫过青石板,温润中藏着对日常的细腻感知;到“何惧风飞沙”时,声调陡然舒展如新竹拔节,带着“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原生锐气。
以“默”协奏:非语言交流中的集体默契生长
排练场的默契在非语言符号中生长:有人抢拍时,身边同学会用肘弯轻碰示意;有人眼神游移时,老师会递去“看向第四排观众”的手势。这些无声的协作,让集体表演逐渐形成“同频共振”的场域——《晴天》的合唱里,能听出“小黄花”意象承载的纯粹性坚守;《爱你》的舞姿中,漫溢着不加矫饰的本真释放;而《天下》的这句高光唱段,所有青涩都沉淀为一种笃定,让“何惧”二字有了穿透声场的情感重量。
这群青穗班的少年,正以三曲串烧为载体,将《晴天》的澄澈、《爱你》的灵动、《天下》那句高歌里的锋芒,熔铸成成长的独特注脚。这场排练早已超越了“登台演出”的功利性目标,更像是一次微型的“美育实践课”——当他们日后回望这个夏天,或许会突然读懂:少年的勇气,早已藏在歌词顿挫的处理里,藏在同伴间默契的眼神里,藏在“即使微弱也敢发声”的表达欲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