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何娅婷、曹云湘、雷丽)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薪火传韵”志愿服务团于7月11日前往邵阳市洞口县花园镇李家渡红军烈士纪念碑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主题祭扫活动。
(此图为“薪火传韵”志愿服务团在烈士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踏入陵园,松柏苍翠,碑石巍然。“红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似乎在静默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志愿服务团队员整齐列队,怀着崇高敬意,为那些为民族独立与人民福祉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三分钟,以此表达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
(此图为李家渡红军烈士纪念碑)
在陵园内,队员们逐一瞻仰每件展品、每幅历史照片,深入学习革命历史,深刻体悟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此图为“薪火传韵”志愿服务团认真了解革命历史)
(此图为展览馆陈列照片)
(此图为展览馆外墙)
活动最后,志愿服务团全体成员面向纪念碑庄严宣誓,重温入团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陵园上空,也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激励着大家将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图为李嫱老师领“薪火传韵”志愿服务团队员重温入团誓词)
祭扫活动后,志愿服务团专访了王家第四代守陵人王军。谈到王家为什么矢志不渝地世世代代守护红军烈士墓时,王军动情地回忆了家族与红军结下的深厚情谊:时光追溯到1935年12月21日,红六军长征途经洞口县花园镇李家渡时,突遭敌机扫射投弹。那个时候,我的祖父年仅12岁,在放牛归来途中遇此险境,惊吓得呆立路旁。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红军战毅然冲上前去,将祖父扑倒在地,以血肉之躯为他挡住致命威胁。祖父得以幸存,而这位英勇的红军战士却壮烈牺牲。此次空袭中,共有20余名红军战士不幸遇难。为报答红军救命之恩,我的曾祖父带领20余名村民,协助红六军团指导员购置了6口棺材,将烈士遗体安葬在自家仅有的豌豆地里。此后,曾祖父立下家规:每年春节、清明、中元三节,必先祭扫红军烈士,再祭拜祖先,且要世世代代守红军墓军墓。
“红色精神不是冷冰冰刻在碑上的,而是要一代代传下去,活在每个人的心里。”王军说,“希望年轻人能接过这根‘接力棒’,不仅仅是来听一听、看一看,而是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走到哪儿,红色基因就传到哪儿。”
(此图为王家第四代守陵人王军为“薪火传韵”志愿服务团讲述烈士们的生平事迹)
(此图为“薪火传韵”志愿团与王家第四代守陵人王军合影)
此次祭扫活动,不仅是一次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追思,更是一场红色精神的洗礼。未来,“薪火传韵”志愿服务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缅怀先烈的赤诚转化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自觉,把汲取的奋进力量融入青少年红色教育、革命故事宣讲的实践中,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赓续党的精神血脉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