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徐浚杰)2025年7 月,无锡学院 "穹龛云枢" 一行 ,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开展为期 8 天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研究院专家、参与数字化监测实操、观摩修复现场,系统探寻了这座千年石窟在科技赋能与人力坚守下的保护密码。
麦积山文物保护:科技赋能助力保护发展
近日,麦积山研究院胡军舰主任在采访中详解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路径,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全方位守护体系。
研究院胡主任介绍,对于石窟构建了完善的实时监测、巡检及生物防治体系,部署了针对石窟的实时检测系统。借助激光检测,精准捕捉山体位移与形变;联动气象局、地震局,实时掌握气象、地质数据,洞窟与库房环境参数也能动态监控 。巡检上,周检、月检(含微生物病害排查 )、年检形成常态化机制,锚杆加固等技术应对山体难题。生物防治聚焦微生物病害,后续还将开发完善文物本体监测设备,以最小干预原则,让科技为麦积山石窟延续千年生命力筑牢防线,让古老瑰宝在现代守护下绽放永恒光彩。
图为团队负责人采访胡军舰主任
麦积山文物保护:人力判断仍是“刚需”
在麦积山文物保护工作中,数字化技术正深度融入,但研究院主任董广强强调,人力判断目前仍不可替代 。谈及文物保护流程,主任介绍,从现场扫描、后期处理,到长期历史存档、考古研究传播,数字化提供了高效路径,像项目管理存档、在建管理平台,让文物数据从单纯电脑存储迈向三维呈现,助力文化传承。然而,在微观层面,当前数字化仅能实现一比一复刻表型,文物蕴含的细微历史信息、复杂病害判断,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经验与知识。
“更简单的技术、更便捷的存储是方向,但人力对文物‘温度’与‘深度’的感知,暂时无法被替代。”董主任表示,未来会持续探索技术与人力融合,让麦积山文物保护既具科技精度,又有人文厚度 。
图为团队负责人采访董广强主任
麦积山石窟修复师傅:四十年坚守,凭古法守护千年遗产
在麦积山石窟的修复现场,六旬的牟常有正蹲在脚手架上,专注地用抹子将灰浆填补在壁画的裂隙中。从20岁入行至今,他已在这片山崖上坚守了40余年,参与修复了三十多个洞窟。
牟师傅修复石窟始终遵循古法。他使用的材料配方简单却讲究:本地黄土经三次过筛,混合切段的新麦草、泡软的麻丝,再按比例加入细砂。这套配方是历代修复匠人传承下来的,黄土保证黏合性,麦草和麻丝增强抗拉性,细砂调节硬度,能与古老的石窟墙体完美契合,比现代材料更适配。
尽管如今有不少机械化工具,牟师傅和团队仍坚持人力修复。他们认为,石窟的墙体和雕塑由石头与泥土构成,质地脆弱,机器力道难以精准控制,容易造成二次损伤。手工操作能通过手感把握力度,就像古代工匠亲手建造石窟那样,用双手完成修复,才能确保安全稳妥。
不同洞窟的修复方法也因情况而异。有的洞窟壁画薄如蝉翼,需用棉签蘸取特制泥浆小心填补;有的佛像风化严重,则要先搭建木架固定,再分层补塑,确保修复部分与原雕塑的纹路、形态一致。牟师傅和同事们如同“石窟医生”,需先仔细勘察病害,再制定针对性方案。
四十年的坚守,最初是生计,后来逐渐变成了难以割舍的热爱。看着历经沧桑的壁画和佛像在自己手中恢复原貌,牟师傅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对他而言,这份工作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让千年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责任。
图为牟常有师傅介绍修复过程
守护智慧启新思,文明传承待青年
此次无锡学院 “穹龛云枢” 团队的麦积山实践,既见证了科技的刚性守护网 —— 从洞窟实时检测系统,到 360 度全景监测、地震气象数据联动的智能防护;也触摸到人力坚守的温度,无论是董广强主任强调的微观判断不可替代,还是牟常有师傅四十年如一日的古法修复,都让团队深刻理解,文物保护从来不是单一模式的独行,而是技术精度与人文厚度的共生。
图为“穹龛云枢”成员和胡军舰主任合影留念
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麦积山所展现的“科技与人力“的保护智慧,为团队成员埋下了传承的种子。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刚性与柔性的交融,不仅是千年石窟的守护之道,更成为青年学子理解文化遗产传承的生动教材,激励着他们在未来探索更多守护文明的新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浚杰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