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学院青年大学生 “真吴绣” 小分队探寻无锡精微绣 触摸非遗传承脉络

发布时间:2025-08-04 17: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孟宪宇   阅读 2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孟宪宇) 近日,无锡学院青年大学生 “真吴绣” 小分队开展非遗实践活动,于 7 月 4 日至 6 日先后走进赵红育大师的 “红缘阁”、鲍文姬老师的 “绣泽江南” 工作室,通过探访传承人、观摩珍品、体验技艺等方式,深入探寻国家级非遗无锡精微绣的千年底蕴与当代生命力。

▲图为 “绣泽江南” 工作室里展示的精微绣作品

红缘阁初访:感知 “守正创新” 的绣艺密码

7 月 4 日,队员们首站来到 “红缘阁”。古朴的工作室中,展架上的精微绣作品在灯光下尽显精妙:大幅绣品中人物发丝根根分明,动物羽毛纤毫毕现;小幅作品于方寸间铺展山水层次与花鸟灵动,让队员们直观体会到 “寸人豆马、肉眼难辨” 的独特魅力。

赵红育大师现场展示了飞针走线的娴熟技艺,并介绍了自己将几何构图等现代元素融入传统题材的创新尝试。“传统不是守旧,是在根脉上发芽。” 大师的话让队员们对精微绣 “守正创新” 的传承理念有了深刻理解。

▲图为赵红育大师向队员展示绣品技艺

绣泽江南深探:解码 “精” 与 “微” 的极致追求

7 月 5 日,小分队走进鲍文姬老师的 “绣泽江南” 工作室。鲍老师重点展示了荣获 2017 年 “中国 —— 无锡文博会” 省级铜奖的双面异色作品《殇》:正面是背有伤口的女子与翠绿青鸟,反面为羽翼舒展的明黄黄鹂,正反图案、色彩、意境截然不同。

“双面异色绣要在同一绢布相同位置完成两面完全不同的画面,任何偏差都会显露痕迹,仅构思就用了半年。” 鲍文姬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感受到精微绣对 “精” 与 “微” 的极致追求 —— 用比发丝还细的丝线,在方寸间绣出丰富层次,既需技艺,更需超凡耐心。

▲图为鲍文姬老师讲解《殇》的创作细节

指尖实践:体会 “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重量

7 月 6 日的刺绣体验环节,队员们真切感受到 “看花容易绣花难”。细如发丝的蚕丝线难穿针眼,穿好后手指又控制不住颤抖,绣出的线条歪歪扭扭。在老师指导下,队员们慢慢找到节奏,仅一片花瓣就耗时一小时,手心沁出汗水,手指也被针扎出小红点。

“对比工作室里 10 后小徒弟的作品,才明白‘慢工出细活’的深意。” 队员姜欣蕊坦言,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打磨,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这让大家对 “匠心” 二字有了更重的体会。

▲图为队员们尝试刺绣基础针法

对话传人:聆听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实践中,队员们与两位传承人深入交流。赵红育分享了从艺数十年的感悟:“精微绣的传承,既要守住‘细’与‘精’的根本,也要让年轻人愿意靠近。” 鲍文姬老师则谈到自己的探索:“我把传统针法融入动漫、国风文创,常进校园开课,就盼着年轻人用新媒体讲好绣艺故事。”

当被问及传承挑战时,鲍老师坦言 “年轻人难沉下心”,但仍充满信心:“你们的关注与参与,就是这门技艺传下去的底气。” 队员崔译文感慨:“这次实践不仅触摸到针尖上的江南诗韵,更读懂了‘匠心’—— 是 18 年的‘学无止境’,是‘守正创新’的坚持,更是对文化的深沉热爱。”

 ▲图为队员们与鲍文姬老师在工作室门口合影 

活动尾声,队员们决定通过校园展板和短视频,用年轻语言讲述精微绣故事。大家相信,这份跨越经纬的文化触动,会让吴地绣韵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延展,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宪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