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孙国恒 曲旭成 贾小敏 赵睿 邓吉玉 王博 张震涛 葛淑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2025年6月23日至27日,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执伞兴泾”实践团队(中华文化传承团)一行8人,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国民先生的指导下,奔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孤峰村国民油布伞厂,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千年伞艺,守文化根脉,助乡村新生”为主题,通过沉浸式体验、市场调研与创新探索,深入了解并亲手制作泾县油布伞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一、走进千年伞艺:探秘非遗历史与工艺精髓
泾县孤峰油布伞,源于明代,距今600余年历史,被誉为“中国伞艺的活化石”。其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材、制骨到糊面、上油,需经36道纯手工工序,每把伞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实践首日,团队成员在郑国民先生带领下,参观了拥有130年历史的孤峰油布伞厂。郑国民深情介绍:“油布伞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更是文化符号,但当下正面临技艺断层和市场萎缩的挑战。”团队成员实地考察原材料区,学习辨别五年生毛竹的标准——年份长的竹子表面光滑,年份短的则带绒毛,这是确保伞骨韧性的关键。
图1 团队成员实地考察图(孙国恒供图)
在制作车间,队员们目睹了老师傅们精湛的伞骨削制技艺。郑国民示范道:“每根伞骨厚度需控制在2毫米左右,过厚影响开合,过薄则易断。”团队成员随即投入实践,从破竹、削骨到榫卯组装,亲身体验伞架制作。队员赵睿感慨:“看似简单的动作,需数年练习才能掌握。”
图2 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伞架制作(孙国恒供图)
次日,团队前往宣城市博物馆,系统梳理油布伞的历史脉络。馆内陈列明清至今的伞具藏品,队员们通过文献与实物,领悟油布伞在民俗礼仪中的文化地位。“孤坑名伞最宜春,风雨连旬不恼人”——诗人王德钦的诗句道出了其艺术价值。参观中,团队更坚定了守护非遗的决心。
图3 团队参观宣城市博物馆(曲旭成供图)
二、匠心传承:亲制油布伞,感悟匠人精神
活动核心环节,团队成员沉浸式参与油布伞制作全流程。在伞面加工区,队员们学习糊布技巧——需将棉布平整贴合伞骨,并注意布纹方向以提升耐用性。郑国民强调:“裱糊是灵魂,决定伞的寿命。”队员们亲手完成选布、涂天然桐油、组装等步骤,每道工序都需耐心与细致。经历多次失败后,队员王博成功制成首把油布伞,他分享:“每一针丝线都牵着乡愁,这份匠心令人动容。”
图4 团队成员学习糊布技巧(贾小敏供图)
团队还创新融合现代艺术元素。在伞面绘制环节,队员们结合国潮风格设计图案,如山水画与书法,赋予传统工艺时尚气息。郑国民赞许:“年轻人的创意让老技艺焕发新生。”最终,每位成员完成个性化油布伞,部分作品将用于后续文创推广。
图 5 团队成员参与伞面绘制(执伞兴泾队供图)
四、成果与展望: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新生
五日实践硕果累累:团队完成多套伞架制作,收集200余份市场问卷,并拟定长期合作计划。郑国民评价:“大学生的新思路,为非遗开辟了可能性。”活动深化了队员的文化认同,队长曲旭成总结:“守护非遗非一日之功,我们将持续助力,让油布伞撑起乡村振兴的蓝天。”
未来,团队将通过新媒体宣传、高校巡展推广油布伞,并呼吁社会关注非遗保护。郑国民满怀信心:“只要有人愿学,技艺必能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