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国旗护卫队社会实践队:深耕红色沃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7-14 15: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闽洁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 (通讯员 马闽洁)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校国旗护卫队“执旗砺志传薪火,支教育人筑初心”实践队走进漳州市长泰区石横村的田野乡间,结合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教育,打造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用青春力量践行“石榴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诗溯烽烟:课承红脉励少年

支教活动期间,实践队匠心打造爱国教育课堂,深耕红色沃土,厚植家国情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小朋友们朗读声稚嫩而坚定。队员古欣怡精选革命诗词,深耕文本,溯源历史,生动还原诗词诞生的烽火岁月与社会图景,引导小朋友们设身处地体察革命者“于黑暗中擎火前行”的创作心境。通过逐字推敲“远征难”“旌旗奋”等凝练字词,师生共同解码文字背后浴血奋战的壮烈与理想信念的坚韧。

课堂穿越时空的隔阂,使抽象的“不朽精神”化为可触摸的历史温度,让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光辉足迹,在铿锵诵读中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诵读声中,小朋友们的声音越来越洪亮,小小的胸膛里仿佛也激荡起一股力量,脸上也露出敬佩与向往交织的神情,仿佛那些英雄人物就在眼前。那字字句句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成为他们心中可以触摸到的、带着温度的英雄故事,

图为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

八碗承情:一籽同心筑千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白族队员杨昊带领小朋友们探究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庆习俗和语言文字,感受民族文化的“美美与共”。其中,最引起小朋友好奇心的就是饮食差异。白族土八碗,由红肉炖、酥肉、千张肉、粉蒸肉、五香拼盘、煮白扁豆、杂碎汤、煮竹笋八道菜品构成,是白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待客食谱,是白族宴席礼仪体系中“八仙桌、八人座、八道菜”的活体传承。

各民族的“八大碗”或“土八碗”存在不同差异,但均以“八”为共通的数字符号,以“扣蒸炖”为共通的烹饪技巧,以“宴席”为共通的功能场景,其核心都是通过食物传递对宾客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因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同根异叶”的丰富面貌,这种“和而不同”恰恰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包容性。

图为白族队员杨昊介绍白族土八碗

课堂并未止步于文化表象的展示,在队员的引导下,小朋友们围绕“差异是否意味着距离?”、“文化不同,如何相亲?”等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借助历史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和当代案例援疆援藏工程的真实事件,让小朋友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如百川汇海,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经济互补、文化互鉴、患难与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通过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的实践,生动比喻“石榴籽”精神的现实意义——紧密团结、守望相助、共同繁荣。有小朋友恍然大悟地感叹道,“原来团结真的能让力量变大!” 另一个小朋友则认真地补充:“就像石榴籽一样,我们紧紧抱在一起才不怕困难!” 这直观的体验让小朋友们对“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切身的体会。

育魂躬行:润心启智护山河

实践队深知,真正的教育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倾力搭建超越课本的浸润式教育场景。他们组织小型升旗仪式活动让小朋友们体验庄严肃穆,不仅阐释国旗护卫队的职责使命,还更深度解锁国旗上五星的内涵寓意和国徽中齿轮麦穗的设计密码。

图为实践队组织小型升旗活动

队员张润欣引导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眼中的中国,童言里的中国,是百花齐放、是辉煌璀璨、是繁荣昌盛。光影里的中国,毛主席激情轩昂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FAST天眼在贵州群山睁开“巨眼”捕捉宇宙信号;疫情期间人民前赴后继取得胜利……“为什么要让小朋友看这些?”队员解释到,中国的成就跨越山海,但与我们每个人的距离都很近,希望影片里的画面在他们心里织成一张网,让“中国”变得立体生动。

小朋友们亲笔勾勒中国版图轮廓,有台湾、有南沙群岛,是自古以来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笔一画间,不仅是地理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深刻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意识的启蒙,是对祖国山河最深情的童真告白与最坚定的无声守护。

图为小朋友绘制的中国地图

实践队希望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抽象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小朋友们指尖的温度、眼底的光芒、心灵的共鸣,积淀成为一个个鲜活生动、可感可触的“成长印记”。

福建省共青团漳州市长泰区委员会书记郭德伟表示,农林大学国旗护卫队实践队连续3年来长泰区开展暑期支教活动,今年更是精心设计一系列特色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外知识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设计科学,时间安排合理,得到小朋友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石横村党总支书记林煜雄表示,福建农林大学国旗护卫队社会实践团队自2024年起连续两年赴我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支教活动,其扎实的工作作风、饱满的服务热情和显著的教育成效,赢得了村民群众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活力,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育人工作树立了典范。(马闽洁/文 马闽洁 池榕/图)

图为实践队在石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闽洁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4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