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 实践队以数字建模赋能丝路保护
2025年6月27日至7月5日,洛阳师范学院“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丝路黄河”系列活动,以数字技术赋能丝路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为神都洛阳和黄河的文化发展与传承注入了力量,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丝路黄河数字化保护,响应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
科技操作启序幕:三维重建技术培训夯实实践基础
6月29日下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云飞老师为实践队开展线上考古学科技培训,重点讲解超低空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培训围绕无人机航拍、数据处理与模型生成等核心内容,阐述该技术如何通过密集照片覆盖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模型转化,已广泛应用于遗址测绘、文物修复及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实践队成员就无人机操作、模型构建、点位采放等先前练习中的技术问题与刘老师深入交流,为后续实地调研中的数据采集工作奠定理论和操作基础。在当日的建模培训会议中,刘云飞老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围绕三维建模的技术原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展开系统讲解。他通过案例演示,详细介绍了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先进建模技术的应用场景,强调了数据采集准确性对建模质量的关键作用。同时,针对同学们在软件操作、模型优化等方面的疑问,刘老师进行了一对一解答,为后续实践工作筑牢理论基础。培训后队员们将技术顺利、规范、高效地应用于实践,精准完成调查单位的数据采集任务,正式拉开丝路黄河数字化建模实践的序幕。
图为6.29日会议详情
淙淙谷水护新安:多维度触摸历史遗迹的文化脉搏
7月2日,实践队在王怡然老师带领下走进新安县3处国保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在汉函谷关遗址,队员们沿古道路考察关门遗址及考古发掘展示区的道路、城墙等遗迹,与保护所副所长牛春秀交流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通过无人机与相机完成关隘建筑的图像采集,为构建三维数字模型积累数据。千唐志斋内,队员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著名爱国人士、“中原老军事家”张钫先生故居“蛰庐”即今千唐志斋博物馆内收的集千余方墓志石刻及名家墨宝,重点记录狄仁杰撰文墓志、神笔王铎书法刻和板桥竹石刻等珍贵文物。随后前往西沃石窟,运用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为这座因黄河水利工程迁址保护的石窟建立数字档案,助力文物的永久性保存与研究。洞真观考察中,队员们对观内建筑和明万历、崇祯年间,清康熙年间的石刻进行实地测量与拍照记录,理建筑保存现状。王怡然老师解读建筑构造与道教文化内涵,队员们围绕文物保护提出三维建模、环境整治等建议,将科技与人文思考融入保护实践。
图为采样工作进行
目前,团队已完成实地采样工作,进入紧张的建模阶段。后续,队员们将运用专业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构建古建筑的三维数字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还将通过数字化展览、线上交互体验等形式,让更多人领略丝路黄河的魅力,助力丝路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图为函谷关建模图片
此次暑期实践系列活动,实践队将考古技术、数字建模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为汉函谷关、千唐志斋等遗址建立数字档案,又以博物馆研学与广场宣传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正如指导老师王怡然所言,洛师学子以专业能力丈量历史纵深,用数字技术照亮遗产未来,在丝路与黄河的文明坐标上,青年学子正以青春之姿续写文化传承的时代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叶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