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的悠悠历史中,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如同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光辉。为深入贯彻文化润疆工程,7月6日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三下乡“疆南遗韵”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带队老师宋可好的带领下,团队有幸在喀什市香妃园对维吾尔土陶家族第四代传承人麦麦提艾力·玉苏普进行了专项采访,通过聆听土陶背后的故事,亲自体验制作土陶,学习并传承宝贵的非遗土陶技艺。
团队负责人刘盈杉与麦麦提艾力·玉苏普的采访照片
传承的缘起:在坚守中明晰使命
麦麦提艾力·玉苏普从13岁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土陶制作,至今已有42年。最初,年少的他并不理解传承的意义,甚至因觉得枯燥而抗拒,与家里僵持三年。但爷爷的教诲让他明白,这是有着2300年历史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如今,这份传承的使命感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传递给了正在学习的儿子,他深知土陶传承“急不得”,需耐住寂寞、不断练习。
麦麦提艾力·玉苏普师傅正在进行土陶雕刻
工艺解码:八道工序铸就独特匠心
土陶制作有八道工序,从选泥料开始就颇有讲究。河床上的淤泥细腻,适合做碗盘碟等生活器具;高原泥料颗粒粗,可做大水罐。泥料要泡八天、焖三个月,历经锤炼。之后拉坯、修坯、雕刻花纹、晾晒,再以直接挂釉烧或先数烧定型再上釉烧的方式完成。每一步都考验耐心,正因如此,手工土陶才独一无二,饱含温度与灵魂,区别于机器生产的千篇一律。
麦麦提艾力·玉苏普师傅雕刻的花纹图案
文化的印记
土陶上的花纹藏着丰富内涵。受佛教渊源影响,部分花纹留存历史痕迹;而花卉、藤蔓等图案,饱含喀什人对绿洲的渴望——在干旱环境中,对生机与美好的向往,借由土陶花纹传递,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符号。
城市与文明的见证
对于喀什人,土陶是亮眼“名牌”。它以最传统的烧制方式,用天然矿物、植物原料,保留纯粹的民族工艺。在城市同质化背景下,土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喀什独特灵魂。如今,政府重视非遗传承,麦麦提艾力·玉苏普也走出喀什,让更多人了解土陶历史,要知道,土陶可是人类文明重要起点,从新石器时代的土烧器物,逐步见证人类文明演进。
成品土陶
此次对话,让团队触摸到喀什土陶的温度。这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期待更多人关注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让这份传承在岁月中愈发闪亮,让喀什的土陶故事,继续诉说民族的热爱与坚守。
麦麦提艾力·玉苏普师傅与“疆南遗韵”团队成员的合影
未来,新疆政法学院“疆南遗韵”团队将继续深入更多非遗文化传承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为文化润疆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季佳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