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墙痕忆峥嵘 青春接力启新程 —— 重庆大学青年大学生实践团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

发布时间:2025-07-13 11: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若涵   阅读 48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12日上午10时,山城暑气正浓,重庆大学“红岩青峰”实践团5名成员走进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遗址,并探访了曾家岩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此次行动是继上周寻访调研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实践地后的延续,旨在通过沉浸式研学,体悟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抗战记忆。

步入磁器街的隧道遗址,阴湿的砖墙上仍可见几十年前抓挠的斑驳痕迹。触摸着复原隧道壁上的指痕,队员熊立英在研学笔记中写道:“狭窄空间里仿佛能听见母亲的呜咽、孩童的啼哭,更能感受到先辈们十指扣墙也要挺直脊梁的骨气。”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实践团成员步入展馆首先通过展示图了解到日军轰炸重庆等区域的路线和史实。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成为日军战略轰炸的重要目标。日军派出24架飞机分三次夜袭重庆,轰炸长达5小时9分,涉及忠县、长寿、涪陵等重庆多地及汉口和湖北部分地区。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析探讨轰炸路线图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浏览了部分大轰炸遇难者名单。资料显示,在长达10小时的高温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许多人因窒息、挤压而死。这次防空大隧道惨案,共计死亡992人,重伤送医院者151人;约2000人因窒息和踩踏丧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浏览遇难者名单

而后,队员们久久伫立在《空中屠杀》展区,凝视着日军轰炸机群的黑白航拍图,默默哀悼受难者。队长赵蕴涵表示:“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空中屠杀》展区前驻足

当队伍行至《愈炸愈强》主题展区,电子屏上跳动的“不屈之城”四个大字与展柜中焦土上绽放的野花标本,诠释着山城人民“有防空洞就有学校,有残垣断壁就有生产车间”的顽强精神。驻足于“防空洞课堂”历史影像前,成员们目睹了教授在空袭间隙讲解微积分,商贩在残垣间架起面摊,孩童举着“愈炸愈强”纸旗奔跑的历史画面。

▲图为《愈炸愈强》展区和模拟标本

通过此次参观研学,成员们深刻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也见证了重庆市民团结一致、愈炸愈强的抗战精神。追忆苦难历史,悼念罹难同胞,历史的斑驳血迹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转赴曾家岩纪念馆,在青铜浮雕《重庆之魂》前,实践团中的党员面对鲜红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在《坚忍岁月》展廊,泛黄的《新华日报》原件记载着周恩来同志组建防空救护队的往事,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大轰炸期间地下党员使用的油印机,钢板上仍残留着“抗战到底”的蜡刻字迹。

成员们通过智慧屏幕阅读了解到部分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成员的英雄事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环境中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历程。

▲图为成员阅读智慧屏幕

实践团成员采访了一位游客。在被询问为何在暑假参观曾家岩纪念馆时,他表示:“这是老师布置的假期实践作业,但自己也很想了解历史,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培养责任意识,促进全面发展,这对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很有必要。”通过简短的交流,实践团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积极学习历史、传承精神的责任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参观游客

经过一天的实践,团队成员们完成了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实践尾声,团队在遗址纪念广场举行“和平鸽”折纸仪式。五只纸鸽翼下书写着青年感悟:“防空洞里的读书声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新时代长征路上,我们都是守隧人”。当无人机阵列在空中拼出“精神永续”字样时,遗址墙面的弹孔浮雕与穹顶的湛蓝形成强烈映照。

实践团队长赵蕴涵在回顾环节表示:“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正如遗址出口处镌刻的铭文——“从历史甬道走向光明未来”,青年学子们正将血火淬炼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澎湃动能。

撰文:黄若涵

拍摄:黄若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若涵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