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建始县长梁村村委会一楼,锣钹铿锵,丝弦悠扬。武汉学院拾穗志愿服务队在此为村中数十位儿童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教学课——建始丝弦锣鼓的魅力初探。志愿者们从乐器形制到独特音色,深入浅出进行展示与讲解,并引导孩子们亲手触摸、敲击这些古老乐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在童稚好奇的目光与兴奋的敲击声中悄然萌发。
建始丝弦锣鼓,这项流传于鄂西南群山深处的古老乐种,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土家交响乐”的美誉。它巧妙融合丝弦乐器之婉转细腻与打击锣鼓之雄浑磅礴,在漫长岁月中,曾是土家村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然而,其复杂的演奏技艺和记谱方式,使传承之路布满荆棘,如同珍稀古树,亟需更多年轻根系滋养其生命之泉。
教学现场,十余名拾穗志愿者化身文化引路人。他们首先细致拆解丝弦锣鼓的丰富“家族”:从核心的鼓、锣、钹,到特色乐器如清脆的马锣、浑厚的头钹,逐一陈列,如数家珍。志愿者不仅点明每件乐器的名字,更着重讲解其独特音色与在合奏中的角色。当志愿者轻轻敲击马锣,清越之声如溪流穿石;重击堂鼓,轰鸣声顿时如春雷回荡——声音的魔法让孩子们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志愿者们边示范边解释:“丝弦锣鼓的妙处,正在于不同音色、不同节奏的精密编织,如同土家人世代相依的村寨生活,和谐而充满力量。”
最令孩子们雀跃的,莫过于亲手体验环节。当志愿者们将小型的锣、鼓、钹分发到孩子们手中,起初的拘谨迅速被新鲜感冲散。在志愿者手把手的引导下,一双双小手开始尝试敲击,最初生疏的“叮咚”、“咚咚”声此起彼伏,虽不成曲调,却充满探索的快乐。一位小男孩鼓起勇气走到大鼓前,在志愿者鼓励下奋力一击,鼓声雄浑响起瞬间,他脸上绽放出惊喜自豪的笑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艺人被现场气氛感染,主动拿起锣钹,即兴演示了一段传统节奏。那铿锵有力的乐声仿佛有生命般在厅堂中盘旋,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如珠落玉盘。孩子们围在志愿者身边,目不转睛,小小的身影被古老乐声笼罩,一种无形的文化血脉在无声中悄然连接,古与今于此刻奇妙相融。
“让孩子们通过亲手触摸和敲击,让耳朵听到、让手指感受到,远比书本讲解更深刻。童趣盎然的体验,才是文化最好的保鲜剂。”志愿服务队队长如是说。此次长梁村的丝弦锣鼓教学,正是拾穗志愿服务队“古乐薪传”乡村计划的重要一站。该计划旨在将非遗课堂深入乡土,激发乡村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未来,服务队计划在更多村落建立常态化教学点,并探索编写儿童版乡土音乐教材,让丝弦锣鼓的清音,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记忆中鲜活的乐章。
当夕阳余晖悄然漫过村委会的门槛,丝弦锣鼓的余音仿佛仍在梁间低徊萦绕。孩子们依依不舍放下手中锣鼓,指尖或已沾染乐器微尘,心中却悄然种下了无形的文化印记。拾穗志愿者的努力,正是为了在田野深处唤醒沉睡的古老乐魂,让它以年轻的方式重新呼吸。丝弦锣鼓的每一次童真敲击,都在为濒危的非遗生命注入新鲜血液——当童声与古韵交汇于山间村落,文化传承的密码便在此刻被郑重破译,预示着一个古老乐种在新时代的无限生机。
撰文:夏丹 陈蓓蓓
图片:黄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蓓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