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凤鸣淮楚”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安徽寿县,开展“楚文化寻根”主题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古城、安丰塘孙叔敖纪念馆等地,通过实地调研、文物探究、文化研习,系统梳理楚文化脉络,感受古人的利民理念与工匠精神。
探秘楚文化博物馆:解码历史基因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这里珍藏着1万余件文物,其中涉楚文物700余件。团队成员在博物馆讲解员引导下,重点参观了楚金币、越王“者旨於睗”剑、佛舍利牡丹纹金棺等镇馆之宝。战国时期的楚金币,其龟版形、楔形等形制及刀刻痕迹,生动再现了楚国货币流通的历史场景。越王勾践之子佩剑的绿松石镶嵌云纹、蔡昭侯墓出土的升鼎铭文,更让实践团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楚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楚文化博物馆
漫步寿县古城:触摸岁月年轮,感悟古人哲学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代,历经900余年风雨,至今仍完整保留着“瓮城”“方城”等系列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地下博物馆”。实践团成员登上东门宾阳楼,俯瞰古城“田字形”布局,聆听“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背后淝水之战的历史。在古城墙基部,明代维修的城砖与宋代石基交错排列,见证着不同时代的匠人智慧。
“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一部活的史书。”寿县作为楚国最后的都城,其建筑、市井文化深刻影响了楚汉文明,这种历史的延续性更值得深入研究。
图为寿县古城墙风貌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二十四节气馆。从春分“立蛋”的趣味习俗,到冬至“数九”的民俗歌谣,墙上的图文、互动装置里的农事场景,把抽象的节气知识变得鲜活可触。在互动体验区。实践团成员们试着用传统农具模拟“芒种”插秧,体会到“手把青秧插满田”的辛劳;通过讲解员介绍,实践团了解到寿县人“夏至吃面”“霜降吃柿”的讲究,发现节气早已融入日常饮食的健康哲学。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二十四节气馆特色活动
对话安丰塘:感悟治水哲思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安丰塘,其古称芍陂,由楚相孙叔敖于春秋时期主持修建,比都江堰早300余年,至今仍灌溉着寿县67万亩农田。在孙叔敖纪念馆,成员们通过图文史料和实物模型,系统了解孙叔敖“循吏”理念与治水实践。“孙叔敖治水不仅解决了旱涝问题,更通过‘长藤结瓜’模式构建了可持续的水利系统,这种生态智慧对现代水利工程仍有重要启示。”团队成员张同学在参观后表示。同时,成员们主动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访谈。聆听居民们分享安丰塘的“活历史”。这些真实而鲜活的民间叙事,超越了书本记载,让成员们深刻体悟到安丰塘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融入当地人血脉、承载着深厚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
图为团队成员与安丰塘居民交流
结语:以青春之力续写文化新篇
实践活动中,团队通过“文物-遗址-水利”三位一体的考察,构建起对楚文化从物质遗存到精神内核的认知体系。从楚金币的冶炼技术到安丰塘的灌溉效益,从古城墙的军事智慧到孙叔敖的民本思想,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楚文化“兼容并蓄、务实创新”的精神特质。
“此行是触摸历史,更是精神的接续。后续,团队成员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文化传播的生动素材,让更多人了解寿县、热爱楚文化、传播楚文化。”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团队将通过短视频制作、校园讲座等一系列形式,持续讲好淮楚文化故事,为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自信增强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李文宇 张克杰
审核| 王月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文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