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李思莹)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丰富乡村文化供给。教院创协社会实践团于7月11日在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圃村以"文化传承+创新教育"为理念,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诗词主题课程,通过"乐舞、游戏、艺术"三维课堂,让传统文化在腊圃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手势舞点亮乡村儿童文化课堂
袅袅诗音,萦绕着岁月的柔情,潺潺诗韵,承载着千年的孝道精魂。实践团创新教学方式,以《游子吟》为切入点,结合手势舞教学,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肢体语言,帮助孩子们在肢体律动中理解孝道内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课程中,实践团成员钟绮婷、周芷茵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用手掌的开合表现"临行密密缝"的细腻;又用手臂的延展诠释“意恐迟迟归”的牵挂。课堂上,学生们摒弃常规的表述方式,以肢体语言诉说着对孝道的深刻理解。
图为学生上台表演手势舞 通讯员 钟凯莹 摄
游戏教学开启乡村儿童诗意新篇
青春的舞台,从不缺少创新的火花;文化的传承,正需要青春的力量。教院创协社会实践团创新采用“诗词寻宝”游戏教学模式开展乡村支教活动,通过飞花令、意境拼图等游戏形式,激活孩子们的诗歌记忆,在乡村课堂掀起诗词学习热潮。"我说'春',你们接含春的诗句!"实践团成员傅晓静话音刚落,教室里瞬间响起"春眠不觉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清脆童声。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兼顾诗词积累与朗诵技巧传授,耐心指导孩子们如何精准把握诗歌朗诵时抑扬顿挫的节奏,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让孩子们逐渐掌握朗诵的技巧。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环节成为了课堂的亮点,孩子们以慷慨激昂的声调、饱满充沛的情感,生动诠释了诗词的豪迈气韵。这一过程不仅使孩子们领略了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更引导其深入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精神内核,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钟绮婷诗歌教学课堂场景 通讯员 黄思琪 摄
图为学生朗诵《少年中国说》 通讯员 邓欢愉 摄
诗中作画引领乡村儿童鉴赏诗中意境
素扇为纸,诗心作墨。当古诗与团扇创新融合,传统工艺与文学经典实现深度交融。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钟凯莹带领孩子们在诗中作画,以笔为舟,溯游千年文脉。先在扇面题写心仪诗句,继而以绘画或贴纸形式呈现诗句意境。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根据不同诗作展开个性化创作,如为《静夜思》绘上明月窗棂,给《悯农》点缀金黄麦穗。当诗、书、画融于一体,每把扇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这种"诗题扇骨、画映文心"的沉浸式体验,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东方美学在童心中生根发芽。当团扇轻摇,带起的不仅是徐徐清风,更有千年诗韵在掌中流转,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孩子们写毛笔字 通讯员 苏若蓝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张伊旋协助孩子们完成作品。 通讯员 黄思琪 摄
从指尖到心尖,从理解到创造,教院创协社会实践团以青春之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挺膺担当。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探索"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用更多元的形式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千年诗韵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注入持久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思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