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美也”,安徽之“徽”就源自徽州。绩溪是徽州版图上熠熠生辉的那一颗,是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著名的“名人故里”,红顶商人胡雪岩、制墨大师胡天柱、著名学者胡适皆从这里走出。恰是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的守护创造,才造就了这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如今,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皖美乡村,关键仍在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2025年7月3日至7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三乡人,共绘新乡愁”乡村振兴实践团怀揣着热忱与期待走进了绩溪,寻找土生土长的原乡人、雁归回巢的归乡人和慕名而来的新乡人,深入挖掘三乡人在这片土地上独特而动人的奋斗故事。
留住原乡人
实践团的首站便是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不大的展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绩溪县“四级”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3项,省级非遗24项,而市级和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则更多。一组数据,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小城文化底蕴之深厚。据讲解员介绍,徽墨制作技艺也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绩溪墨业历史悠久,其生产制作可追溯至唐代末期,至清达至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鉴古斋”“胡开文”两大品牌开创者都来自绩溪,因此绩溪又有“天下墨业在绩溪”的美誉。
在水墨山水之间,一缕松烟幽香穿越时光。实践团成员随后来到了上庄胡开文墨厂,见到了徽墨第八代传承人胡嘉明老先生。跟随着胡老的脚步,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了制墨间,并有幸亲身体验古法徽墨制作中的锤打、塑形、入模、修边、描金等步骤。“锤打是我们想让同学们体验的关键环节,一锭徽墨的产生要经过上千次的锤打,只有如此,墨条才不容易开裂。”胡嘉明先生说道,“徽墨制作步骤打不得半点折扣,徽墨的产生要经过‘千锤百炼’,这和做人是一样的,只有经历无数次的磨砺,才能变得沉稳、坚毅。”徽墨制作是一门精妙绝伦的艺术,从炼烟到描金每一步都饱含匠心,这才成就了徽墨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入纸不晕的特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体验徽墨制作 毛艺摄
随着科技的发展,徽墨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徽墨的历史不能断,我一个人也要把它操办起来”胡嘉明老先生目光坚定。为了传承技艺,维持墨厂运营,胡老曾毅然卖掉老宅,一个人支撑起了老胡开文墨厂,甚至挨家挨户推销墨条。实践团了解到,不仅是徽墨制作,还有许多非遗都是上了年纪的本地人在传承。70岁的老先生头发已经花白,这是他为徽墨坚守的见证,岁月流淌,不变的是守护技艺的初心。“不过现在好啦,国家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才能开办这个研学基地。”说到这里他欣慰地笑了,“每年暑假都有大学生来这里研学,这就是我们开办徽墨研学的意义!”胡老希望从小就在孩子的心底种下徽文化的种子,期盼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中去。他大力支持学生到徽墨厂进行研学活动,不仅如此,胡嘉明老先生和一众徽墨传承人还会免费到中小学授课,阐述徽墨的发展史,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徽文化的传承队伍中来。
原乡人守护的不仅是家乡中的一砖一瓦、一砚一墨,更是流淌在他们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当青石板路上响起了研学之人的欢声笑语,当非遗工坊里飘出了徽墨的清香,徽文化终将在当代人的传承之下,重新绽放出独属于它的光芒!
唤回归乡人
绩溪不仅是徽墨之乡,还是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冯文敏的归乡路,是一场与故土的深情重逢,更是对徽菜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践团来到了徽和天下有限公司,见到了这位归乡企业家。2016 年,在北京已拥有优渥待遇的他,毅然放弃了都市的繁华,背起行囊回到了绩溪。年轻时,他也曾在大城市打拼,可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味道总在记忆里萦绕 —— 母亲炖的火腿汤、外婆做的臭鳜鱼,还有街头巷尾飘来的徽菜香气,都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他的心。尤其是每次听到家乡徽菜在传承与推广中遇到的困境,他心中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与传承徽菜文化的责任感便愈发浓烈。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徽和天下有限公司创始人冯文敏 王雪婷摄
绩溪政府的人才政策,成为了打动冯文敏归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绩溪县为了让更多像冯文敏这样的游子回到家乡,在人才引入和创业扶持上可谓下足了功夫。针对返乡创业人员,政府不仅在企业办公用地上给予支持,还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等服务,为归乡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能在传承家乡文化、带动家乡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有力支持。“看到政府为我们这些想回乡创业、传承徽文化的人铺好了路,我知道,是时候回来了,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冯文敏说,政府的支持让他打消了所有顾虑,让他坚信在家乡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回到绩溪后,冯文敏创办了绩溪县徽和天下食品有限公司,全身心投入到徽菜食材研发加工中。他深知徽菜的魅力在于食材的本真与工艺的独特,于是从源头抓起,专注于徽菜食材的品质提升与工艺改良。臭鳜鱼是徽菜中的经典代表,为了让这道美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他潜心研究,与一批名厨大师组建了研发团队,创新出“三干四湿”的腌制方法,他凭借对古法制作技艺的坚守,终于实现了臭鳜鱼的标准化生产,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年销70万余条臭鳜鱼的规模化企业,让更多人尝到了绩溪徽菜的独特风味。
在冯文敏看来,家庭的羁绊让归乡人有了牵挂,政府的政策为归乡人搭建了舞台,而徽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徽菜这一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更是吸引归乡人回来的动力。冯文敏常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我也想通过自己的例子,告诉在外乡的工作者,返乡也是很好的选择。只有越来越多归乡人的加入,家乡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他相信,徽菜的美味也将在一代又一代归乡人的守护与传承中,香飘更远。
吸引新乡人
如今的乡村不仅唤回了漂泊的游子,更拥抱着怀揣梦想的新乡人,安徽蚌埠籍青年邵任飞便是其中的一位。现在的他是华律音乐艺术空间和徽伴空间的主理人。邵任飞与绩溪的故事始于一次偶然,2010 年,刚毕业的他接手朋友位于绩溪的琴行,从此与这座小城结下不解之缘。“最初没有计划在这座小城停留这么久”邵任飞笑着坦言道,“但是随着停留时间越长,越感受到当地民风之淳朴,越想探寻街头巷尾的文化密码,于是逐步转接在其他地方的事务,开始决定扎根绩溪。”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华律音乐艺术空间创始人邵任飞 程思婷摄
小小绩溪县,浓浓徽文化。源于对徽文化的深厚热爱,邵任飞及其团队为绩溪量身打造了《徽州之源-绩溪》《绩溪挞粿》等作品,以音乐为桥梁,细腻传递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徽州之源》这首歌我们更多想从绩溪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标志性的村落来歌唱绩溪,而《绩溪挞粿》更多的想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徽菜,如果有机会,这个系列我们还会从不同角度继续写下去、唱下去。”邵任飞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到,“我现在也算是一名新绩溪人了,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绩溪,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目前,县文旅局将歌曲纳入对外宣传矩阵,通过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推广,两首歌曲在各大音乐平台均已上架,已然成为绩溪的一张“有声名片”。在乡村振兴层面,邵任飞以音乐为纽带,积极举办公益活动,让更多人通过旋律认识绩溪、了解绩溪,为当地文旅融合、品牌推广添砖加瓦。正如邵先生所言,唯有自身强大与文化吸引力相辅相成,才能让更多“新乡人”愿意留在绩溪,与小城共成长。
乡村的发展,既需要本土力量的坚守,也离不开新乡人的参与。新乡人像一缕春风,带着跨界创新的思维与昂扬朝气,为乡村带来全新的理念与模式,更以多元元素的碰撞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召唤新青年
在实践调研期间,绩溪县委人才工作局、县农业农村局、团县委、临溪镇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与实践团成员开展亲切座谈,使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人才政策。近年来,绩溪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贯彻“宣十条”“绩十条”等人才政策,创新实施“政聘企培”的人才引育模式,涵养人才生态。同时针对教育和医疗等重点领域,还出台了专门的人才支持政策。2024年全县累计举办县级人才活动23个、乡镇级活动11个,包括助企引才攻坚行动、绩溪县返乡创业人才经验交流会等活动。2025年“绩有引力,才聚良安”活动持续开展,不仅广纳高校优秀人才,还大力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吸引人才“归巢”,在绩溪为三乡人搭建起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图为绩溪县四位负责同志与实践团开展座谈会 杨婧摄
如今的绩溪,机遇无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各类人才皆能在此施展才华,而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的相继落地,更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绩溪正迫切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活力,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深入调研中,实践团成员脑海中对乡村的刻板印象迅速消融。成员杨婧动情道:“乡村振兴的号角,于我而言并非遥远的召唤,而是青春可以奔赴的方向。我愿将理论、创意与热忱,播撒在广袤乡村大地。”来自农村的魏俊卓同学更坚定地表示:“我是乡村走出的青年,应当回到乡村。青年人的热血与坚持,才是乡村最需要的‘源头活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并不是只有进入大城市才有发展的机会,青年亦可扎根乡村,在基层增长才干,以实干助力振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沃野上。
文:杨婧 王心怡 赵野 魏俊卓 指导教师:姚钰婷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魏俊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