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赴使命,让青春在基层绽放 长江大学“抗大·树梁”服务队用真心浇灌乡村教育之花

发布时间:2025-07-12 14: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青海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田青海) 7月的乡村校园,阳光正好。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抗大·树梁”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踏着晨光走进教室,开启了在孝昌县小悟乡林业初级中学新一天的“三下乡”支教生活。从清晨的签到到傍晚的签退,从丰富多彩的课程到细致入微的陪伴,他们用行动践行“抗大精神”,以初心诠释“树梁育人”使命,让这个夏天充满了意义与温度。

大学生“三下乡”,是青年学子走出校园、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它要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本领,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贴近民心。“抗大·树梁”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

晨光里的约定:志愿者督促学生到校签到——是“深入基层”的初心写照

图为志愿者监督学生进行到班签到(大学生云报通讯员李博文供图)

早晨七点半,教室前门的签到台前,志愿者田青海正低头给一个怯生生的学生扶正歪斜的姓名牌。这方小小的签到本,早已不是简单的出勤记录,而是志愿者们践行“三下乡”中“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缩影。“抗大先辈说‘艰苦奋斗’,于志愿者而言,就是把每个孩子的小细节放在心上,这也是‘三下乡’教会志愿者的,要沉下身子,走进群众的生活里。”

课堂上的光亮:志愿者通过游戏与知识相结合——是“服务群众”的使命践行

图为志愿者组织数学游戏(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刘亦菲供图)

“谁能从二十四点游戏里,算出杨靖宇将军牺牲时的年龄?”数学课上,志愿者李博文把红色故事藏进数字里。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精准施策,让知识的传递更有温度。陈新慧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备注:“今日要提醒班上女生带毛巾”“要多和学生互动”。这也正是队长田浩然出发时的嘱托:“树梁育人,不是把知识硬塞进课堂,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发光。而‘三下乡’就是要发挥所学,满足群众的真实需求,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关怀。”

饭香里的牵挂:志愿者在食堂陪学生就餐——是“奉献社会”的情怀流露

图为志愿者陪伴学生就餐(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卢文娴供图)

正午的阳光透过食堂的窗,在志愿者俯身关心学生的背影上镀了层金边,像极了老照片里抗大教员给学员分粮时的模样——那份对“同志”的牵挂,穿越时空,落在了今日的餐盘边。这餐盘边的细碎温柔,正是“三下乡”中“奉献社会”情怀的自然流露,不追求轰轰烈烈,而是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把对乡村孩子的关爱融入每一个细节。

暮色里的叮咛:志愿者在校门口督促学生签退——是“增长才干”的成长印记

图为志愿者监督学生进行离校签到(大学生云报通讯员田青海供图)

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签退表前的孩子们排着队,像一串待放的花骨朵。志愿者们笑着看向他们,指尖在每个孩子签字时,总会多停留片刻。在与孩子相处的点滴中,志愿者们也在不断成长,学会了在细微处察觉需求,懂得了用耐心回应期待,这正是“三下乡”“增长才干”的意义所在。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抗大·树梁”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着“三下乡”的精神内涵。他们深入基层,把每个孩子的小事放在心上;他们服务群众,让知识的传递充满关怀;他们奉献社会,在日常点滴中传递温暖;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才干,与乡村共同成长。

这个夏天,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三下乡”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带着青春的力量,滋养着乡村教育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青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