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陈秀文) 近日,“岭航物研”突击队在斗门区莲洲文化站开展“笔墨乡情”系列书法课堂,旨在通过硬笔与毛笔的双线教学,让孩子们在横竖撇捺间感受书法魅力,在笔墨晕染中厚植家乡情怀。
硬笔筑基:一笔一画练筋骨,横竖撇捺立根基
“写字就像盖房子,笔画是砖瓦,结构是梁柱,基础打牢了,字才能站得稳、立得正。”硬笔课堂上,曹羽辉老师的比喻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接着,曹老师从“基础笔画是字的骨架”这一要点切入,重点示范了横的平稳、竖的挺直、撇的舒展等基本技法。
图为支教组曹羽辉老师在给孩子们授课(覃国珊 摄)
为了化解书写的枯燥,他巧妙融入乡土元素进行讲解:“写‘山’字时,竖要像树木一样挺拔,就像我们站在莲洲的田埂上一样扎实有力。”这些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书写要领。
图为老师手把手纠正学生的笔画(覃国珊 摄)
课堂上,孩子们认真临摹练习。随着笔尖在田字格中舞动,他们书写的“山”、“水”、“承”等字,从最初的生涩逐渐变得工整规范,显露出文字的筋骨。曹老师强调:“硬笔是我们日常书写的重要工具。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让写出的每一个字都端正、稳健。”
图为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临摹字帖(覃国珊 摄)
毛笔传情:甲骨寻源悟初心,“我爱莲洲”寄乡思
毛笔课上,胡译丹老师带来了别样的文化启蒙。她从甲骨文拓片入手,那些像画一样的文字让孩子们惊呼:“老师,我知道,这是‘日’!像太阳圆圆的脸!”胡老师顺势引导:“甲骨文是汉字的老祖宗,就像深埋地下的老树根,扎得越深,枝叶越茂盛,汉字就是从这里慢慢生长出来的。”
图为支教组胡译丹老师在认真地为学生们授课(覃国珊 摄)
课堂从正确握笔姿势教起。胡老师强调“指实掌虚”的要领:“手指要握紧笔杆,掌心留些空隙,这样运笔才灵活。”她逐个纠正孩子们的姿势,针对部分学生握笔过紧导致运笔僵硬,或过松致使笔尖不稳的情况,胡老师耐心指导道:“力度要适中,就像握着一支需要小心呵护的笔。”经过反复练习,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握笔力度。
图为孩子反复练习书法基础笔画(覃国珊 摄)
掌握了基本姿势后,胡老师引导孩子们练习基础笔画,体会笔尖的轻重变化。待运笔渐趋平稳,她以“我爱莲洲”四字作示范,并讲解书写要领:“‘我’字要有力,‘爱’字要温暖,‘莲洲’二字写得舒展些,就像家乡的模样。”孩子们蘸墨书写,笔触虽稚嫩,却透着认真,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眷恋。
图为孩子们自豪地展示甲骨文作品(覃国珊 摄)
“原来写字不只是把字写对,还藏着这么多道理。”课后,一位孩子举着硬笔本和毛笔作品笑盈盈地说。此次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书法基础,更以“字”为桥——硬笔的“筋骨”教会他们踏实做事,毛笔的“韵味”让他们读懂文化传承,而“我爱莲洲”的落笔,则让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在笔墨中悄然生根。
图为孩子们写下“我爱莲洲”表达乡情(覃国珊 摄)
笔墨映初心,乡情润童心。“岭航物研”突击队以书法为载体,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更让“爱家乡”的种子,随着笔下的每一个字,深深扎根在莲洲的土地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秀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