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大学生以“在地化研究”赋能信宜乡村科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5-07-11 16: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范凤宇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8日,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鉴微突击队”赴广东信宜市思贺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一部分,该实践队以“在地化研究”为独特路径,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与乡土调研的深度融合,为探索粤西北地区的特色科学教育模式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范本。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鉴微突击队”带队老师向队员进行实践事项安排。张小龙 供图

让科学教育真正扎根乡土,是贯穿本次实践的核心理念。区别于传统的单向知识输送,“鉴微突击队”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探索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教育新路。为此,队员们将深入的在地化研究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石。他们以“基于在地化视角对科学教育课程在粤西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信宜市思贺镇为例”为核心课题,不仅与当地村委会书记、镇团委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政策层面的支持与挑战;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八一林场实地考察,向林场工人请教当地特色经济作物八角的种植技艺与生长环境要求。在另一户热情的村民家中,队员们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古法纯手工酿酒系统。空气中弥漫的香醇米酒气息,启发了队员们将“发酵”“蒸馏”等化学知识与乡土手工艺相结合的课程思路。这些来自田野的第一手资料,都成为了团队开发特色科学校本课程最宝贵的“原材料”。

基于这些来自乡土的鲜活素材,一套“做中学”与“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应运而生。在进行支教的过程中,思贺小学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实验室。在“科学启航”主题课上,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利用简单的材料,亲手制造了壮观的“火山喷发”和能吹出长龙的“超级泡泡”。在“科技探索”日,孩子们则化身为“小小工程师”,从零开始设计并制作了自己的“水火箭”,并在操场上成功发射,欢呼声响彻云霄。此外,刀枪不入的“非牛顿流体”、挑战结构力学的“纸桥承重”等一系列实验,都让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与团队协作中,体验到了探索未知、攻克难题的纯粹快乐。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并非简单的游戏,而是将抽象的物理、化学、生物原理,转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现象,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热愛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鉴微突击队”与孩子们一起做“火山喷发”实验。张小龙 供图

突击队的课程设计远不止于动手实验,他们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展现一个更全面、更具人文温度的科学世界。在“精神传承”主题日,队员们为孩子们播放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纪录电影,并讲述了茂名籍著名农业科学家丁颖的奋斗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实验室里的严谨,更是田埂地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艺术润心”课堂上,科学与艺术实现了奇妙的跨界融合。队员们带领孩子们体验了高州剪纸、非遗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并在其中解读图案的对称美学。最令人称奇的是“玻璃杯奏曲”活动,孩子们通过向玻璃杯中加入不同水量的水,利用声学振动原理,成功演奏出悦耳的乐曲,真切感受到了科学的韵律之美。

这场实践不仅为乡村儿童带来了新知,也成为了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在调研过程中,村支书热情地带领队员们走进深山,亲手摘下最新鲜的荔枝,这份盛夏的甜蜜,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小镇最真挚的温情。对于这些就读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的研究生而言,这次实践让他们的学术研究真正接上了地气,理解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他们未来将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这一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获得了当地的高度认可。当地村委会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师的学子不仅带来了有趣的实验,更难得的是能想到把我们本地的八角种植技艺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这个想法非常好,既能让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也能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鉴微突击队”在村委会进行访谈。廉欢 供图

从书本理论到乡野实践,从课堂教学到在地调研,“鉴微突击队”的信宜之行,为“百千万工程”背景下高校青年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他们不仅以跨学科的课程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乡土、挖掘本土智慧,成功探索了一条将科学教育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这次活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社会、学以致用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张小龙 范凤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凤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