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 文化传承铸魂——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南乔坊中华文化传承团赴罗市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1 14: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5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让千年文脉在乡土大地焕发新生,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南乔坊中华文化传承团11名师生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7日,深入邵阳市大祥区罗市镇各村部,以“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双轮驱动模式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群青年学子用非遗活化、文创创新、影像记录等方式,在乡土间筑起文化传承的青春堡垒。

深掘文脉:在田野调查中解码文化基因

苏家村古建筑的青砖拱券下,队员们捧着笔记本与当地村干部探讨建筑纹样保护,手指在纸上勾勒着几何花纹;无人机在云溪谷、曹家大院等地采集生态环境数据及精美古朴雕花窗棂;在玉竹种植基地,学生们蹲在田垄间,探讨将玉竹融入都梁药香非遗技艺中:“把玉竹作为主材料研配香方,既能传承古法制香技艺,又能带动当地药材产业。”团队建立的文化资源数据库收录了12处村部影像,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调研成果,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档案”。

活化传承:当非遗技艺遇见青春表达

“先把艾草和玉竹碎末按比例混合,再用手工蓝染面料包成三角形状……”亲子香囊手工课堂上,队长用针线给大家演示香囊制作流程,7岁小女孩举着香囊雀跃:“这个闻起来像奶奶晒的草药!”在民族团结剪纸工坊,剪刀起落间,“石榴籽”图案串联成卷,回族老人指着纹样感慨:“年轻人把传统花样改得更鲜活,才能传得远。”敬老院里,队员为老人整理头发时,老人突然握住她的手:“我年轻时也爱这样梳发髻。”镜头定格下银发与青丝交叠的瞬间,这些肖像照后来被做成“时光相册”,赠送给村里的阿公阿婆,定格永恒。

文创破圈:让传统文化长出时代新枝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将山水意境与非遗织纹融合成系列丝巾设计;万字纹经典民族纹样设计的香囊挂件等系列文创产品凝结成团队向镇政府递交的《罗市镇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建议书》,从“非遗体验路线”到“中药材文创产品”,每个建议都附着具体执行方案。同学们说:“我们把传统图案秀美山村转化为实用设计素材,再制作成产品,这是我们青年理解的文化传承!”

薪火相传:在乡土深处埋下文化种子

闭营仪式现场,由服装设计、数媒、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创作团队,在带队老师与罗市镇志愿服务队的全程协助下,首映了精心打磨的《这里很邵阳:罗市镇文旅融合专题片》。镜头掠过苏家村清真寺的青砖拱券时,晨曦正为墙面的几何纹样镀上金边;非遗剪纸活动中,回族女孩剪刀下的"石榴籽"图案与苏家村古建筑里的万字纹在蒙太奇里交织成文化图谱。专题片结尾处特别设计了动态字幕:"谨以本片献给罗市村部的每道年轮——从古建筑的百年砖缝到云溪谷的粼粼波光,都是我们镜头里的文化基因。"镇副书记在总结发言时感慨:"孩子们用专业视角让老村落有了新模样,彰显了以文化人以旅兴村的职教担当。”

活动结束后,团队已与罗市镇初步达成文创开发合作:团队将继续深化"罗市花木"主题丝巾系列,把云溪谷四季花讯转化为渐变织纹;玉竹药香文创矩阵,从便携香囊到车载香薰形成产品体系。为此,团队特别建立"文创赋能进度表",明确每个季度落地1-2款核心产品,让图纸上的文化符号真正转化为带动旅游消费的实体商品,让游客把罗市的文化记忆随身带走。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构建了“文化调研-技艺活化-产业转化”的实践模式,让青年学子在传承文化中认识乡村,更在服务乡村中重塑文化自信。当更多青年团队走进田野,传统文化的根系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扎得更深。

作者:谭敏,曾绮云,马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