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新生,荷韵绘新篇——广师大学子三下乡助力河源古村文旅融合

发布时间:2025-07-11 14: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境涛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郑境涛 郭丹晓) 以青春之力激活文化基因,将校园所学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助推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2025 年 7 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源语智韵” 三下乡实践团(以下简称源语智韵团队)以活化古村资源、促进文旅融合为导向,聚焦河源古村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资源开发需求,积极投身 “百千万工程”,团队共计 20 余名师生参与此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出发前合影

文旅共振:历史遗迹唤醒文化记忆

为探索历史遗迹保护与文旅发展的融合路径,助力古村文化传承与振兴,源语智韵团队走进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红光村,青石板路蜿蜒穿梭于百年南园古村,镌刻着岁月沧桑。

南园古村的三大文化地标,是客家历史的鲜活注脚。柳溪书院的木窗棂间仍飘溢墨香,见证着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南园博物馆陈列的农耕器具与族谱,无声诉说着家族迁徙的史诗;古炮楼遗址斑驳的夯土墙,铭刻着抵御外侮的峥嵘岁月。“建筑是活着的历史。” 一位村民在采访过程中的感慨,道出了古村与居民的情感联结。

团队通过双维度问卷,勾勒出南园古村文旅融合的真实图景。

调研显示,75% 的受访村民认可旅游开发让古建筑群得到系统性修缮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能保护先辈们留下的智慧,更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拍照打卡,带动家乡的发展!

从游客画像上看,前来的游客覆盖各个年龄段,他们大多数是被当地的历史气息和保存良好的古建筑吸引而来。他们表示,这次的体验让他们想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来感受这历史文化!

图为经过修缮的柳溪书院

非遗焕新:蓝染技艺织就时代华章

为挖掘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力,团队推动传统工艺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古村深处,东江客家蓝染技艺正焕发新生。

这项始于明清的非遗瑰宝,在第五代传承人杨焕瑜的作坊里延续着生命力 —— 板蓝根叶片经发酵化作深邃靛蓝,古法染色中融入葡萄糖与米酒固色,每一匹布都是时间与自然的馈赠。

非遗传承不是守着一口缸,而是让技艺与时代共舞。杨焕瑜的创新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她设计的万绿湖主题丝巾、山水团扇等文创产品,在深圳文博会上广受好评。谈及传承,她强调 耐得住寂寞所有美好因热爱而生,这是点滴沉淀的功夫。

图为源语智韵团队在非遗传承人杨焕瑜的指导下体验蓝染技艺

艺绘乡村:生态画卷里的振兴灵感

为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活化生态资源并提升旅游吸引力,古云村的生态资源活化实践,为乡村文旅注入新创意。团队与村委紧密对接,启动 荷美墙绘计划,将白鹭翩跹、莲叶田田、客家民俗等元素绘上农屋外墙,让自然景致与人文艺术相映成趣。

荷塘是天然舞台,墙绘就是我们的布景!团队队长难掩兴奋。村委书记则点明项目深意:艺术改造能提升旅游吸引力,让荷花经济真正惠及村民。这一举措不仅为古村增添视觉亮点,更探索出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路径,让乡村振兴在笔墨丹青中焕发活力。

 

图为源语智韵团队与古云村村委进行交谈

未来可期: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当夕阳掠过柳溪书院的飞檐,染坊外悬挂的蓝布随风轻舞,宛如流淌的东江水,连缀着过往的厚重与未来的希冀。团队的到访,不仅记录了古村的蜕变,更以青春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让文化在守护中新生,让传统在创新中绵长。

正如杨焕瑜所言:守住寂寞的匠心,才能让蓝染这抹穿越千年的蓝,继续照亮现代人的生活。

图为源语智韵团队与村民进行交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境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