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寻甬城红迹,承抗战英魂——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学生党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5-07-11 14: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包括汤欣瑜等在内的红色印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阅读 27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镇海口作为历代抵御外敌的“海天雄镇”,承载着抗倭、抗英、抗日的连贯御侮史诗,是甬城海防文化的核心坐标。为深挖浙东海防历史根脉,解码近代御敌斗争精神,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寻甬城红迹,承抗战英魂”红色印迹党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

▲图为团队出发前拍摄 

7月10日下午,团队从学校宁波大学北区南门石碑处出发,踏上了前往宁波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红色之旅。

参观海防历史观—— 探寻海疆英雄足迹

▲图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大门

▲图为镇海口海防历史陈列馆口

镇海口海防遗址群覆盖甬江入海口南、北两岸,核心区以招宝山、金鸡山麓为依托,总面积约4平方千米,串联安远炮台、威远城、月城等30余处遗迹。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如一部凝固的“浙东海防史诗”,踞守甬江口咽喉。馆内以“山海锁钥・御侮长歌”为脉络,串起明、清至近代御敌烽火:明代抗倭展区里,戚继光部将的“狼筅”残件带岁月斑驳,卫所兵丁腰牌铭文清晰,清代抗英篇章中,英军炮弹与炮台残砖并置,环幕影像复现“招宝山保卫战”轰鸣;抗战展区里,渔民护港木船“弹痕”、防空洞“还我河山”标语、泛黄《镇海民报》的“百姓捐粮”故事,拼贴全民抗战群像,三朝御敌呐喊穿透百年。

▲图为馆内陈列品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以序厅为时空锚点,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与现代海防的史诗脉络依次铺展:抗倭厅中,戚继光部抗倭长兵“狼筅”的斑驳纹理,与“龙山所之战”沙盘交织,还原明代军民“以山为垒、以长制短”的御寇智慧;抗英厅聚焦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奏折的墨痕、裕谦“宁死不降”的血书,与炮台弹痕残砖共振,诉说镇海保卫战的悲壮与气节;抗法厅承载高光——1885年中法战役103天坚守里,刘秉璋的运筹沙盘、吴杰击伤法舰的场景复原,将中国近代海防“首次全胜”的荣光具象为可触的历史;抗日厅则转向全民族抗战,渔民撞敌木船的“弹痕”模型、“渔盐同仇”的标语拓片,拼贴出镇海军民浴血御寇的群像;最终,现代海防厅以岸防工事到海空协同的装备演进,完成历史向当下的衔接,让五百年“山海为盾、寸土必争”的御敌基因,在时空流转中凝结成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发放问卷、采访群众——拼凑海疆防卫记忆

为探知公众对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及浙东海防文化的认知维度,我们在纪念馆中采访了前来参观的有课,并对其进行了广泛地问卷调查。

▲图为发放问卷时拍摄

▲图为采访时拍摄

发放问卷时,历史的余温在对话中具象浮现: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指着问卷上“抗英战役记忆”一题,耐心讲述着家族故事——“我祖父当年在招宝山炮台当伙夫,炮弹炸断了灶前木梁,他抱着铁锅躲进防空洞,后来把这段经历刻在木勺上,如今还在馆里的民俗展区!”话语间,泛黄的记忆与展柜文物悄然呼应。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盯着蛟川书院的石刻纹和“海防工事结构”题若有所思:“原来明代寨城和清代炮台是叠建的,就像给海疆套了层‘盔甲’!”

为了让更多人读懂镇海口“山海锁钥”的军事智慧,盛月宁同志精心筹备、录制了一堂聚焦威远城的微党课。她以“一座城,半部浙东海防史”为脉络,层层解构这座明代要塞的传奇:从嘉靖抗倭风云中诞生,到清代抗英烽火里坚守;从建筑细节里的“攻防密码”,到抗倭时百姓冒死送粮上城,抗英时指挥官在城墙上写下“宁死不降”血书。每一处砖石的故事、每一场战役的回响,都被她抽丝剥茧般呈现,试图还原这座“活着的海防标本”背后,历代军民“以山为骨,以城为盾”的守土信念。这座历经五百年风雨的城堡,见证过抗倭军民的誓死坚守,铭刻过抗英将士的热血悲歌,更藏着“城与人共生”的智慧——它不仅是军事工事,更是浙东百姓“护家卫国”的精神图腾。

▲图为团队成员录制微党课时拍摄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观了宁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并录制了微党课,感触颇深。馆内陈设形式丰富,包括场景复原、兵器模型与众多珍贵史料,将明代镇海口抗倭斗争的无数个历史瞬间再度鲜活呈现在观者眼前。镇海军民依托卫所、烽火台等海防设施浴血奋战,彰显中华儿女守护家园的坚定决心。出土的兵器残片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而先辈们顽强抵抗的身影正是民族精神的丰碑。这次调研让我们再次从近在身边的历史记忆里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斗争精神,在新时代勇担使命,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让不屈的精神薪火相传。

—阳明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预备党员 盛月宁

总结与感悟

此次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及遗址群的调研,是一场浸润着海疆热血的精神洗礼。团队不仅追溯了“抗倭烽火、抗英硝烟、抗日怒潮”的三朝御敌脉络,更明白抗倭义民冒死送粮的决然,抗英将士“宁死不降”的血书,抗战渔民驾船撞敌的悲壮,共同浇筑成甬江口永不褪色的守土丰碑。

▲图为实践结束时拍摄

撰文|陈俊屹

图片|陈志豪

部分文字来源|浙江在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欣瑜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