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乡村振兴促进队探访宝兴把肚:一条非遗美食的产业化共富路

发布时间:2025-07-11 14: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睿泽 胡可馨 蒋雯雯 蒋琦琦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胡可馨、蒋雯雯、蒋琦琦)为积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道路,7月10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赴雅安“杏林百代颂风雅,香谷四时佑民安”乡村振兴促进队赴四川雅安宝兴县,开展以“舌尖上的非遗”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深度探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兴把肚的制作技艺与产业生态。

▲图为实践队员在把肚牌坊前集体照/郑睿泽摄

宝兴县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海拔2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适宜。在当地藏历新年时,有杀猪宰羊的习俗,人们会将最好的排骨和五花肉入味后装进猪肚内,挂在坑火上自然发酵。正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习俗,经过长期实践,这种独特的食材保存与烹饪方式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宝兴把肚。把肚既能品出肉质的原香,还能嚼出一种糯香。且如果把完整的猪肚小心洗净,分别装入肉排、五花肉、猪皮,根据材质的不同,口感会各具风味。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把肚的制作技艺/郑睿泽摄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宝兴县九龙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跟随宝兴宝肚非遗技艺传承彭池鹏的脚步,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把肚原材料养殖基地、特制烟熏房、风干区、储存区和线下直播间。在介绍过程中,彭池鹏先生表示:“把肚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极高,不仅耗时长达半年之久,同时成功率也只有60%不到。制作把肚的前十天需要尤为注意,在此期间,只要出现了差错,一切材料都会作废。”由此可见,把肚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制作者的独特匠心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九龙供销合作社/郑睿泽摄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了解了把肚的相关历史。很久以前,当地人将把肚作为最珍贵的食物用来招待客人。由于当时条件限制,食物无法长时间保存,于是将猪身上的精华部分装在猪肚或者猪膀胱里,通过烟熏和风干进行保存,家家户户的烟熏坊里挂满了把肚。久而久之,宝兴把肚成为了当地一道特色美食,也成为了宝兴文化的留存。宝兴把肚从一种古老的智慧保存方式,演变为承载着宝兴人深厚待客之情的特色风味,最终沉淀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如今,宝兴把肚已经被认证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市级非遗,未来这一步的跨越,将让这份凝聚着宝兴历史与情感的风味,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焕发持久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共享直播间/郑睿泽摄

如今,宝兴把肚产业已形成“非遗传承+现代运营”的融合发展模式。在非遗传承人彭池鹏的带领下,合作社构建了从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的闭环产业链:原材料严格采用高海拔散养猪肉,全程人工除草、禁用农药,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制作环节依托传统技艺,精准控温控湿,确保非遗技艺的原真性。在销售端,合作社创新打造“线下合作社+线上直播矩阵”双渠道,不仅拥有3个自营直播间拓展全国市场,更联合高校和乡村振兴企业建立代销网络,成功将产品打入成都黑珍珠级高端餐饮市场。尤为可贵的是,当地免费为周边村民提供场地、技术培训及直播资源,吸纳农村妇女居家就业;代销农户产品时不收取任何费用,并提供餐食、休憩等配套服务合作社,以“零门槛”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这种“非遗赋能+共富共享”的模式,已使把肚产业成为宝兴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图为宝兴把肚肉及其牌坊/郑睿泽摄

从烟熏坊里的生存智慧到市级非遗的申报之路,宝兴把肚的传承史恰是一部鲜活的农耕文明进化史。它承载的不仅是藏羌走廊的待客古风,更在当代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以一块把肚撬动一条产业链,用传统技艺激活一方乡土。当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思维深度碰撞,当彭池鹏二十余年的坚守转化为乡亲们实打实的收入,宝兴把肚已超越美食本身,成为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一块把肚里,藏着传统如何与现代共生、文化如何反哺乡村的答案。”这份“舌尖上的非遗”正以蓬勃的产业生命力,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撰文 | 蒋雯雯 蒋琦琦 胡可馨

图片 | 郑睿泽

一审 | 胡可馨

二审 | 蒋雯雯

三审 | 李瑞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睿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