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映匠心,非遗薪火传——“青春筑梦”突击队探访鸭扎包非遗技艺

发布时间:2025-07-11 14: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金延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杨文丰) 7月8日,"青春筑梦"突击队持续发力,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中再创佳绩。队员们深入黄杨河湿地公园周边村落,通过非遗技艺展示、文化访谈、直播带货等形式,为传统鸭扎包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各小组密切配合,以专业态度和创新思维推动工作落实,在乡村振兴一线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实干精神与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踏朝霞而行,探非遗匠心

清晨5点,城市尚在薄雾中沉睡,万籁俱寂。“青春筑梦”突击队队员们已迎着微凉的晨露,精神抖擞地集结完毕,整装出发。他们的目的地是黄杨河湿地公园,此行旨在开启一场追寻传统根脉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当队员们抵达公园,恰逢朝阳初升。起初,厚重的云层似乎要将那抹光亮吞噬,就在大家屏息凝神、略感遗憾之际,一缕耀眼的金光顽强地刺破云层,刹那间洒满宽阔的河面,将粼粼波光染成一片流动的金色绸缎。这壮丽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赠予的序曲,无声地预告着这一天深入探寻非遗传承的旅程,必将满载惊喜与丰硕的收获。队员们步履轻快,目光炯炯,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好奇,正式踏上了当日的探索之路。

图为:突击队队员在黄杨河湿地公园朝霞中的剪影

对话传承人:探寻鸭扎包背后的故事

访谈中,何先生深情回忆了与这项技艺结缘的点点滴滴。他动情地表示,“父亲母亲的熏陶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从最初的耳濡目染到如今的乐在其中,鸭扎包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情感。谈及传承之路的挑战,何先生坦言“办生产线是最艰难的阶段”,如何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曾是他面临的最大考验,但正是这份坚持让鸭扎包在现代市场中焕发出新生机。当被问及为何放弃更轻松的工作而选择传承这份辛劳时,何达聪坚定地认为“被认可、被信赖的感觉,比什么都踏实”。这份质朴而执着的初心,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者背后那份沉甸甸的信念与坚守的力量。

图为:何达聪先生与突击队队员围坐访谈的场景

直播解锁非遗: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访谈的余温还未散去,突击队成员们便迅速转换角色,架起设备,通过生动的线上直播,将镜头对准了鸭扎包的制作现场,带领屏幕前的观众一同领略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传承人亲自上阵,以沉稳而精准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鸭扎包制作的核心环节——捆扎。只见她灵巧地将提前腌制入味的鸭翅、鸭脚、鸭下巴等部件,与肥瘦相间的秘制肥猪肉组合,再运用柔韧的鸭肠如丝如扣地缠绕捆扎定型。每一个翻折、缠绕、打结的动作都干净利落,饱含着岁月沉淀的熟练与专注,无声地诉说着传统匠心的深厚底蕴。直播间的互动氛围热烈,队员们也跃跃欲试,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参与了后续的烹饪环节。当热气腾腾、酱香四溢的鸭扎包出锅时,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那独特的咸香风味在舌尖层层绽放,不仅满足了味蕾,更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鲜活魅力。这场直播,让无形的技艺变得可视可感,让鸭扎包的美味与匠心通过云端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图为:传承人与突击队队员手部捆扎鸭扎包的特写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鸭扎包这一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突击队员们通过深度访谈与创新直播,不仅让非遗文化飞入更广阔的视野,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也为乡村产业注入了蓬勃的新动能。镜头定格下,队员们与传承人何达聪先生在鸭扎包工坊前的灿烂笑容。这张充满成就感的合照,正是他们用青春热情投身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写照,也无声诉说着青年力量在田野乡间书写的担当篇章。

图为:突击队队员与传承人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金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