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桥智绘”实践队实地观察集美大桥

发布时间:2025-07-09 00: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妮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集美大桥:从建桥奇迹到“海上脊梁”的守护与共生

为探索厦门地标集美大桥的现状,2025年6月30日,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港桥智绘”实践队深入大桥桥底及周边滩涂进行实地调研。队员们聚焦这座2008年通车的跨海大桥在海洋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同时记录桥畔市民生活,解码桥梁的技术韧性与人文温度。

交通动脉,发展引擎

集美大桥全长约8.5公里,是连接湖里区与集美区的关键通道,将两地车程缩短至15分钟以内。自2008年通车以来,其日均车流量已超10万辆次,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并强力带动了集美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功勋地标”。

       桥上繁忙景象 视觉中国供图

桥底活力:滩涂与人文共生

调研当日,队员们抵达杏林湾滩涂。大桥独特的M形钢构跨越海面。桥底广阔的滩涂成为市民的“赶海胜地”:泥地上密布蟹洞,散落海贝,市民捉蟹、找贝、海钓的身影与海洋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朴素图景。

         “M”型桥 欧阳妮供图

          赶海居民 欧阳妮供图

海洋环境的“三重侵蚀”挑战

然而,近距离观察发现了海洋环境对桥梁的严峻考验:其一,部分桥墩底部混凝土表层剥落,覆盖红褐色锈迹。高浓度氯离子渗透导致钢筋锈蚀膨胀,撑裂混凝土,威胁结构安全与寿命;其二,桥墩常与水接触处布满蜂窝状孔洞,表面粗糙。这是海浪、潮汐及台风长期冲刷侵蚀的结果,削弱桥柱整体性,加速内部锈蚀;其三,几乎所有桥墩水下及潮间带部分都密布藤壶。藤壶脱落会带走混凝土碎屑形成浅坑,增加桥梁负重,改变水流冲击,加剧磨损。

这些相互交织的问题凸显了海洋环境侵蚀是一场需要长期应对的“持久战”。

       锈蚀的墙体 柯炜琪供图

        侵蚀的坑洞 柯炜琪供图

          密布的藤壶 周佳薇供图

青年视角:智慧守护建议

由于实地发现桥墩均有编号,实践队提出创新守护思路:首先,依托桥墩编号,建立包含锈蚀、裂缝等信息的档案,结合无人机巡检与人工复核;其次,对问题突出桥墩优先采用新型材料修补(利用退潮施工),同时还可以开发小程序鼓励市民上报特定编号桥墩的藤壶附着情况,形成专业与公众联动机制;最后,在滩涂设科普角传递护桥知识,保留赶海通道的同时加设安全警示牌,守护休闲乐趣与桥梁安全。

         附有编号的桥墩 欧阳妮供图

          师生讨论场景 周佳薇供图

此次实地考察让实践队深切体会到,集美大桥承载的不仅是交通与经济,更是城市与生活的温度。作为青年,应该有责任以专业学识联结公众,共护这份共生,这是担当,更是使命。

          队伍合照

通讯员 欧阳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