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载光阴流转,历史回声依然振聋发聩。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撕裂长空,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全民族抗战序幕。
值此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为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抗战精神,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心田深深扎根、茁壮成长。7月7日,我院“星火传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幽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课堂。
▲图为实践队队员刘莎莎摄
后来,在中华大地红旗飘扬,星火点燃斗志与希望,仁人志士拯救民族危亡,而在国泰民安的世界里,我们仍需听到战鼓铿锵!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怡彬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刘莎莎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八十八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吗?”课堂上,实践队队员播放了卢沟桥事变的珍贵历史影像。当硝烟弥漫的画面与悲壮的枪炮声将孩子们带回八十八年前那个危急存亡的时刻,实践队队员用沉静而有力的声音讲述了七七事变的故事。紧接着,她将目光投向孩子们,讲述了雨来的故事,并总结“历史告诉我们,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无论长幼,每个人都能挺身而出,守护家园的尊严!”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怡彬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怡彬摄
历史的回响余音未绝,文化的根脉更需守护与传承。怀着这份感悟,实践队带领孩子们步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堂。课堂上,实践队队员通过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带领孩子们“云”览非遗瑰宝——绚丽壮观的打铁花、色彩斑斓的脸谱艺术。生动解读背后的民族智慧、匠心传承与文化认同,点燃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自豪感。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怡彬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怡彬摄
非遗技艺背后跃动的民族精神,唯有亲身参与方能共鸣。队员们首先细致分解动作:托稳狮头需核心发力,弓步前行要重心下沉;舞龙时,龙头需明确指引,龙身则紧盯前者步伐,保持间距一致。孩子们听得认真,分组练习时却状况频出:舞龙组步伐凌乱,龙身拧成“麻花”;舞狮组动作僵硬,狮头歪斜。队员们穿梭指导,渐渐地,专注代替了慌乱,当长龙终随号令流畅游走,狮头昂然展现威仪,那份齐心协力的成就感便是最生动的课堂。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怡彬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刘莎莎摄
身体的律动传递了团结的力量,而心灵的震撼,则由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歌声来叩击。红色音乐课上,低沉的旋律在教室缓缓流淌,那如泣如诉的曲调瞬间将孩子们带入烽火连天的岁月。实践队员的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简单却有力的歌词蕴含着磅礴的情感,歌声逐渐汇聚,从最初的羞涩跟唱到后来充满教室的清亮童声,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对脚下土地最炽热的深情。
课后,实践队员们久久不能平静,触摸历史的弹痕,那份沉重远非文字所能承载;讲述战火的哽咽,是民族精神的灼热跨越时间直抵心灵;而孩子们目光中闪烁的澄澈与坚定,能更深切体会到守护这片土地、接续精神薪火的使命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付怡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