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宋思睿 吴圆月 欧帅)“山不在山,下不在下,不可再山,且把它放下——这谜底,是‘一’ !” 秦瑞河老人立于老司城的山水之间,苍劲的声音裹挟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他以老司城的山水为天然媒介,用土家族传统谜语,完成了一场跨越代际与文化的对话。2025年7月8日,吉首大学“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前往老司城,见证土家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一份坚定,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一腔自信。
(图为秦瑞河爷爷展示编织竹篾过程 宋思睿 摄)
一份坚定:竹篾交织,筑牢共同体之魂
“竹子扎根土壤,就像咱各民族扎根祖国大地;竹篾拧成器具,就像各民族紧紧相依。” 秦瑞河爷爷娓娓道来。他深知,土家族的竹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技艺。过去,背着竹篓出山交换物资,竹编承载着土家族与其他民族互通有无的情谊 —— 用竹篮换回汉族的农具、以竹席换来苗族的绣品,这种交流,让竹编里早早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温度。
如今,他的摊位成了传播民族融合理念的小窗口。面对不同民族的游客,秦德顺会指着竹编上的图案讲解:土家族图腾与汉族吉祥纹饰的呼应、苗族审美对竹编造型的影响,都是各民族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印记。“咱中国这么多民族,就该像这竹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编出好日子!” 老人简单的话语,让 “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抽象概念,变成游客触手可及的竹编纹理,悄然在心底扎根。
(图为团队成员与秦瑞河爷爷的合照 欧帅 摄)
一腔自信:守艺传薪,让土家竹品 “活” 下去
“竹编是土家族的根脉,我对咱们土家文化充满自信!” 谈及文化自信,秦瑞河爷爷的眼神里燃着炽热的光。土家族竹制品,每一道纹路、每一种样式,都藏着历史:背篓上的 “福寿纹” 祈愿安康,竹筛上的 “米字格” 守护丰收,这些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 “活化石”。
“有个壮族小伙跟着视频学,还把壮锦元素融进竹编,编出来的东西又好看又新鲜!” 民族文化的跨界融合与外界的夸赞,秦瑞河爷爷对土家族竹篾更有信心:传承不是固守,而是让土家族竹制品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里,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映衬、共同绽放。
(图为秦瑞河爷爷的竹篾作品 欧帅 摄)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大叙事里,秦瑞河爷爷是千万传承者之一。他用竹篾串联起民族交流的过往,编织着文化自信的未来。这双布满老茧的手,守护的不仅是土家族竹编技艺,更是各民族共融共生的信念,是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的执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圆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