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还记得与室友形影不离的宿舍生活?许多人回忆起初高中的住宿生活都是美好难忘的。而谈及大学宿舍,往往呈现出多种面向。在更近距离相处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的宿舍关系却呈现出来一种日渐薄淡的倾向。
小小的房间里,住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他们被随机地分配在一起。无论性格是否相处得来,生活习惯是否契合,志趣是否相投都要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四年。
室友关系一直都是高校的同学和老师最关心的情况之一。如今,在不同社交平台上,关于寝室关系的讨论热点一直居高不下。有网友也将大学室友称之为“老天爷发的兄弟姐妹”,亦或是将“开盲盒”的室友关系称之为“当代包办婚姻”。那这种戏谑式的称呼到底是一种强制关系还是缘分呢?
我们访谈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大相同但确实有一些很值得讨论的共同点。通过这些访谈,我们梳理出几种常见的关系模式,或是竞争,或是人淡如菊的搭子关系,还有一种是“亦敌亦友”。
生活习惯与社交偏好的隐形鸿沟
宿舍内部的矛盾,往往源于个体差异。日常作息、性格特点、卫生习惯都会成为矛盾激化的原因。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碰撞,产生出种种摩擦。甚至更有些原因导致了宿舍里的孤立。费树垚是一名从大山里考出来的学子。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家里人都为他感到高兴。高考过后他去了南京的一所不错的本科学校。本以为能够经历正常大学生活,但是宿舍关系成为了阻碍。
当问及其与室友的关系时,他直接明了地说“不怎么样,很淡”。
费树垚的宿舍散布着一股烟味,每天都不想回寝室的他似乎是被孤立的一员。“他们五个人是一个小团体。”费树垚说,“可能是三观不一致吧,他们天天就是吃喝玩乐。不得不说有钱真好。差不多学校附近的各种娱乐场所,他们都逛了一遍。就像一群‘少爷’。”
“我是真的和他们玩不到一块去。”费树垚感叹道。
除此之外,费树垚还因为一件小事与宿舍的一位同学闹出了严重的矛盾。“那位同学经常打游戏,脏话也毫不忌讳,吵得我每天都带着耳塞睡觉。这样的矛盾在宿舍里并不少见,平时忍忍就过去了。”费垚抱怨道,“但那天晚上,那位同学把他的书放在了我桌上。书上没有名字,我就把书扔在了我的架子上。”
而这本小小的书便成为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过了两周,那位同学发现自己的书不见了,而后看见他的书在我架子上,直接就跑去向辅导员告状说“我偷他的书”。他还和辅导员说,要不是看在我入党的情况下就去公安局报案了。
我反驳他道:“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根本立不了案。”
他回应我说:“那你要不要入党?”
“我当时就懵了,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威胁和挑衅。”
2022年,历经两次高考,成功读完一年预科的云南昆明人拔昆终于在这年初秋在南方的一所211大学顺利入学。拔昆学的是动物科学,作为这样一门需要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他刚上大一就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顺利毕业,潜心学习,得到大厂工作机会。
谈及寝室关系,拔昆说到:“我们宿舍关系不怎么好,属于在宿舍能搭上点话,但是不会在一起玩。”因为分科又分班,这让他们宿舍六个人在生活作息和学习工作上很多时候都不同步,很少有必要的交集。在他们眼里这是最正常不过的舍友关系,谈不上关系好,有的甚至连朋友都称不上。
“但是我们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矛盾,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有几个室友都是天天和朋友打游戏,不是去网吧就是在宿舍开黑。我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与段时间连续几天,不是周末也不是假期,有个舍友天天打游戏打到凌晨五六点,和朋友几个开着麦讲话特别大声。那次我两点钟都打算睡觉的,一直被他吵到五六点还没安静下来我才骂了他两句。”拔昆说道。平常大家的作息都不大一样,相互吵相互适应,这都是大家一致默认的。
他们虽然作息不同,但是大家都相互包容理解,所以矛盾几乎是没有的。但是要是讲到毕业后会怀念,不舍“睡在上铺的兄弟”的这种同寝情意,他们是绝对没有的。大学生寝室本是学生最为集中、滞留时间最长的社区,应该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阵地,但是拔昆却没有选择和他们成为朋友。
合租陌生人背后的竞争压力与暗斗猜疑
除了个体差异带来的矛盾,利益竞争也是宿舍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在保研、奖学金、学生组织职位等资源的争夺中,宿舍成员之间往往会“明争暗斗”。
何料(化名)是安徽一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三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决心准备保研。“一开始室友们正好在寝室里讨论各自的方向与目标,我记得四个人里三个人都说想要考研,当时只觉得大家志趣相同,难得聚在一起。后面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平时成绩差不多,所以都在努力做科研、发论文。”何料说,“但是有时候,我会觉得他故意在瞒着我一些信息,比如哪位老师有课题可以参与之类的。”何料认为,他们的关系因为学习之间的竞争开始变得微妙了起来,很多事情室友的行为都难以言说。“以前我们一起做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虽然一切都很痛苦和难熬,但是为了保研加分,我们总是一起咬咬牙也就坚持做完了。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室友开始有意识的不和我组队。” 这种猜疑和防备,让原本应该亲密无间的宿舍关系变得疏远和紧张。
直到有次周六晚上,何料在实验室待到很晚,由于第二天有早课,他担心自己实在是早起不了,就提前让室友第二天早上叫一下他,一起去实验室磨材料。这个材料其实是他们都报名参加的全国性的专业大赛,含金量较高,每个人都需要在金工实习期间做完作品参赛。
“但是那天我醒来已经10点了,我看着闹钟陷入了沉思,原来他没有叫我。”何料说,“我和他在寝室的关系也从此沉寂了。如果不是我们同时都想要保研,那其实也没什么竞争。”
“初入大学,我才发现大学的课程与高中完全不同。专业课程与高中所学的完全不挂钩,从零开始的课业压力使我一直身处于一个高度紧绷的状态。”
钱茜是一名广西一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大一的课程总是排的满满,连续的几天早八将新生青春洋溢的面貌整得疲惫不堪、灰头土脸。对于钱茜来说,宿舍本应是一个可以放松的空间,但是晚上听到室友间讨论的各种卷又让她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之中。
“让我焦虑的东西其实很多。比如,室友的作业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室友突然提到了这个假期去哪里找到了新的实习,室友这学期拿到了高学分和高绩点。她们不同方向的优势都会让我陷入无尽的恐慌。”于是,钱茜发出了对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她这么优秀?我能不能试一试?我能做到吗?”
钱茜认为,她的焦虑源于没有方向、没有把握。“我做不到成为班上成绩位于前列的同学。面对实习经历和经验丰富的同学,我能不能争取得到一个好的实习机会?这些想法在我脑子里闪过了无数遍,但由于我的顾虑没有付出实践,结果就是让我的焦虑加倍。”
为了避免这种焦虑,钱茜的选择是尽量不待在宿舍。成天早出晚归,与室友们见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我们每个人虽然同住一个宿舍,但却又像是几条平行线。关系越来越淡了。”钱茜说道。
后来钱茜宿舍在闲聊时,有位室友说到,“隔壁宿舍有位同学为了能让自己推优,暗地里举报室友骑电动车。最后举报成功了,她自己被成功推优了。”宿舍里的大家都把这件事情当个八卦听着谈论,表达各自的不可置信和不理解。但是与此同时,钱茜也意识到表面和谐的寝室关系未必真的风平浪静,说的太多未必是件好事。“现在我们在宿舍里基本上都不怎么说话了。”钱茜叹了口气说,“大家都怕说错话惹麻烦,所以干脆就不说了。”
重新定义当代大学生宿舍关系
在同学们的讲述中表示,他们更愿意建立一种表面化、浅层次的友情关系。宿舍关系就像包办婚姻一样,即使矛盾不断也要理解和包容对方去维持好四年的相处。在钱茜看来,同学们在宿舍里过着各自的生活,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这种表面的和谐,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同学们在宿舍里过着各自的生活,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看似亲密,实则是弱关系。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宿舍悲剧事件让许多报道聚焦于现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人际关系本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存在,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轻松感的朋友,而不是那些需要自己去付出和牺牲的朋友。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们也不例外。缺乏时间的投入和深度的交流,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往往比较脆弱和不稳定。一旦遇到利益冲突或者矛盾纠纷,这种友情就很容易破裂和消散。
面对宿舍内部的种种矛盾,许多同学选择了“相敬如宾”的方式来维持表面的和谐。在采访中,拔昆也曾聊到:“大家的关系好不好并没有那么重要。既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相处不来就拒绝捆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在寝室的生活只不过是整个生活的一小部分,我能接受当前这种室友关系,所以说就多忍忍吧,就像在婚姻里一样。”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帆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