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朱希羽 刘伟琦 杨蕙绮 肖祯)六天步履丈量泰宁山水,六载初心深耕实践沃土。近日,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走进泰宁革命老区,以“红色文化溯源、古厝技艺传承、文旅融合创新”为主线,在丹霞赤壁与古厝深巷间展开沉浸式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影像记录、方案献策等形式,将专业所学转化为赋能老区发展的“青年方案”,在实践中书写知行合一的时代答卷。
谋定后动:多维筹备筑牢实践根基
出发前,实践队以“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为导向,完成团队分工、行程规划与安全培训。集美大学林伟强副院长与柯少俊老师亲临驻地指导,在与泰宁县文旅局的座谈中明确“挖掘古厝价值、赋能全域旅游”的实践目标。队员们统一队服标识,备齐调研工具,以“理论储备+实地探访”双轨模式,为六天实践筑牢专业基础。
红色溯源:触摸历史脉络传承精神火种
在泰宁烈士陵园,队员们肃穆默哀,以献花仪式致敬革命先烈;踏入红军战壕旧址,斑驳土墙与凹凸地貌还原出战火纷飞的岁月,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保存完好的防御工事,形成《战地遗址影像档案》。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福建泰宁炉峰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 供图 刘皓月)
红色展馆内,泛黄的革命信件、锈迹斑斑的武器展品串联起历史叙事,队员们通过讲解员口述与文献研读,系统梳理泰宁红军集结、战斗的历程。在新桥乡初心公园,队员们沿“红军足迹”步道研学,从乡史展馆的老物件中解码红色精神与乡土文化的共生关系,完成《泰宁红色文化谱系调研报告》初稿。
古厝寻踪:丈量建筑智慧守护文化肌理
走进尚书第“三厅九栋”建筑群,队员们聚焦封火墙的防火设计、铜钱状排水口的力学原理,用手机微距镜头记录榫卯结构的咬合细节。“古人借中天井实现通风采光,马头墙造型既美观又能阻隔火势,这些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性。”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福建泰宁尚书第内封火墙建筑结构 供图 庄政昊)
在明清园,建筑与地质的“共生密码”成为研究重点:聚贤堂砖石地基与周边山体岩纹同脉,百福馆雕刻依石材软硬差异呈现细腻纹路,明德堂承重结构全部取材本地丹霞岩。队员们主动向游客讲解“地质选材—建筑工艺—地域文化”的关联逻辑,同步整理古厝细节图文档案,为文化遗产保护留存基础资料。
融媒破圈:镜头书写山水故事赋能文旅传播
实践队以“年轻化表达”激活泰宁文旅IP:在寨下大峡谷,队员们用无人机航拍问天涯、天穹井等丹霞奇观,剪辑成“5分钟看懂丹霞地貌”科普短视频;在大田乡红军小镇,以龙鳞坝水景为视觉线索,串联乡愁纪念馆与苏维埃旧址的故事,撰写《古村烟火里的红色记忆》系列推文。
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泰宁六记”系列内容,涵盖地质科普、红色故事、古厝技艺等维度,累计产出原创图文12篇、短视频7条,其中“丹霞岩壁上的植物密码”短视频获当地文旅部门转发,实现“小众景观—大众传播”的破圈效应。
智汇乡野:青年视角擘画老区发展新图景
基于耕读李家与大金湖的实地调研,实践队提出“文旅融合三大方案”:针对耕读李家的岩桥、石斛资源,建议设计“地质研学+石斛采摘”体验路线;围绕大金湖丹霞地貌,创意开发以“水陆丹霞”为原型的冰箱贴、帆布包等文创产品;配套推出观鸟导览、植物拓印等生态活动,形成“景观体验—文创消费—生态教育”的产业链闭环。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福建泰宁耕读李家考察调研 供图 刘皓月)
团队与泰宁县文旅局座谈时,进一步细化方案:将古厝研学路线融入户外徒步打卡点,在明清园增设“榫卯工艺体验区”,为年轻游客设计“地质解谜游戏”。相关建议被纳入《泰宁文旅创新发展青年方案》,获地方政府肯定。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与福建泰宁文旅局王观富主任座谈场景 供图 刘皓月)
从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到古厝深巷的匠心传承,从丹霞峡谷的地质奇观到红军小镇的烟火乡愁,集美大学“同心筑梦”实践队以六天实践勾勒出泰宁“自然—历史—人文”的立体画卷。当青年学子的调研笔记转化为文旅升级的具体建议,当镜头里的古厝光影成为传播老区的视觉符号,这场实践早已超越简单的走访记录——它既是一次文化根脉的深度溯源,更是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方案落地,让青春智慧在红土地上绽放更多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伟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