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甄选”突击队深入展开非遗调研,唤醒下洲村的千年心跳

发布时间:2025-07-08 17: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厚慧   阅读 74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邝惠愉、张厚慧)7月8日,“岭南甄选”突击队的队员们背上相机、笔记本和满心期待,向下洲村印象小镇进发。队员们步履匆匆,他们此行的使命,是在这片被时光浸润的土地上,细致梳理那些几乎隐入尘烟的古老技艺脉络——炸糯米鸡的油香、锅边糍的糯白、扎染布的靛蓝、拓印纸的墨痕。这些深植于下洲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调研组此行全力挖掘的“振兴密码”。

下洲村印象小镇街景 (扎央 摄)舌尖上的乡愁:一炸一烙间的烟火传承

调研组的首站,径直扎进下洲村深处那间弥漫着浓郁油香的老屋。七十五岁的阿婆,是村里公认的炸糯米鸡“头把手”,只见阿婆一捏一裹,饱满的馅料便被雪白的糯米和粘米温柔包裹。油锅烧得正旺,滋滋作响,当裹好的糯米鸡滑入滚油,瞬间激起一片热烈的金色浪花,香气如爆炸般席卷整个灶间。

制作锅边糍过程(扎央 摄)

几乎同时,不远处的另一间小店,锅铲与铁锅碰撞出铿锵的节奏,店家正制作另一种地道小吃——锅边糍。乳白的米浆快速浇淋着滚烫的大锅边沿,蒸汽升腾,米浆迅速凝结成薄片,薄片又被阿婆轻巧铲起,卷成筒状。阿婆手艺绝佳,但她也有着深深的忧愁:“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都不知道这门手艺还能传承多久。”

调研组成员采访阿婆(扎央 摄)

布与纸的千年对话:蓝靛入布,墨拓留痕

午后,阳光洒满扎染小院。扎染师傅介绍着染缸的颜料,指导几位队员体验这门手艺的奇妙。纯白的棉布在队员们手中被细细捆扎、折叠、夹紧,为即将诞生的图案设下隐秘的伏笔。随后,布匹被缓缓浸入深邃如夜的靛蓝染缸。时间在期待中流淌,当布料再次被提起、氧化、展开,解除束缚的瞬间,蓝白相间的花纹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绽放开来。师傅手艺绝伦,但同样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提到传承问题,师傅不由地叹了口气。这声叹息,像一颗小石子投入调研组组员们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调研组成员体验扎染工艺(扎央 摄)

步履不停:让老手艺照亮新乡村

队员们在体验与访谈中发现背后的许多问题:如何让这份古老的美学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如何破解传承的困境?文旅如何与非遗深度结合?电商平台如何精准展示这份独特魅力?一连串的问题在队员们的讨论中愈发清晰。

调研组成员采访扎染师傅扎央 摄

“岭南甄选”突击队在下洲村的调研,其意义远超一次短暂的田野调查。阿婆炸锅前升腾的油香,铁锅上翻飞如雪的锅边糍,师傅染缸中变幻莫测的蓝,拓印纸上清晰浮现的古老时光……这些不再仅仅是调研的对象。它们是被重新发现的“价值”,是下洲村独一无二的灵魂印记,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最深沉、最动人的能量源。它是一次深情的叩问,叩响尘封的非遗之门;它是一次扎实的勘探,探明文化丰富的脉搏;它更是一次充满热忱的实践——队员们深知,调研的结束,正是行动的号角。那些在激烈讨论中诞生的文旅融合策略、电商推广方案、非遗体验设计,即将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岭南甄选”突击队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让下洲村沉淀千年的文化心跳,借由现代文旅与电商的翅膀,搏动得更加澎湃有力,真正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的不竭源泉,要让老手艺,成为点亮新乡村的璀璨星光。

撰文丨邝惠愉

摄影丨扎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厚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