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宋思睿 欧帅 孔孟瑶 吴圆月)“墙上这张毛主席像,是从旧木楼搬来的‘家宝’。我自幼贫苦,多亏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才有如今的低保,日子好过太多啦!”83岁土家阿妈朱长香朴质的话语,满是对党与国家的感恩。2025年7月3日,吉首大学人文学院“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走进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从“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中,见证精准扶贫改写命运、乡村振兴提升生活的时代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采访朱长香奶奶。曾乐 摄
从拾荒岁月到兜底保障,灶台边的政策充满温度 。朱长香指着墙上的土家锦回忆:“小时候母亲靠拾荒养家,如今国家给的低保成了生活保障。”她清晰数着政策实惠:政府曾计划拨款5万元修缮吊脚楼、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路、孙儿们在新修的村小安稳读书。“要是没有精准扶贫,家里估计更困难。”如今她家厨房瓷砖墙上,低保领取单与电饭煲里的新米,映照着从“缺衣少食”到“兜底保障”的蜕变。
从动荡记忆到文化认同,堂屋里的初心传承。谈及对党的印象,朱长香眼角泛起泪光:“毛主席打江山让老百姓翻身,邓小平搞改革开放让日子变好。”她对比“打土匪”时的动荡与如今孙儿读书的安稳,直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土家族的今天”。堂屋墙上,毛主席像与土家族歌词并排悬挂,“这是从旧房子搬来的,看见它就想到党”。当她拉着调研队员的手说“不管什么民族都是一家人”时,朴素的话语里,是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深切认同。
图为团队成员和朱长香奶奶在家门口合影。欧帅 摄
此次调研以83岁阿妈的生活轨迹为缩影,见证政策红利如何落地生根。扶贫政策托底民生基线,申遗成功激活非遗文旅动能——老司城遗址保护开发后,土家织锦从家庭手作变为文旅商品,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吉首大学“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表示,将持续深耕“文化遗产保护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以青年视角记录乡土变迁,让老司城的文化根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圆月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