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法润乡土,四海同音”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进入湖坪乡

发布时间:2025-07-04 13: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存菁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2025年7月1日,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湖坪分队17名成员走进抚州市乐安县红军标语博物馆,通过实地调研、标语解读、非遗体验等形式,挖掘红色标语背后的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此次活动与湖坪乡人民政府协助对接,实践队通过沉浸式体验革命历史场景,深化对红色法治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乐安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作为全国首个以红军标语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珍藏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30余幅红军标语及相关文物。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们逐一参观展厅内“政治动员”“土地革命”“扩红支前”等八大类标语展区。“这幅落款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的《告白军士兵书》,是1933年红军在乐安招携镇书写的重要文献。”讲解员指着玻璃展柜中泛黄的标语介绍,“标语中‘当白军士兵不如当红军士兵’的呐喊,采用民谣体句式,便于当地群众理解革命道理,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能迅速理解革命,从而传达到传达伟大革命精神的目的。”

图为团队成员沉浸听取讲解

继续前行,一面布满弹孔的墙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墙上“工农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标语,边缘留有明显的子弹痕迹。“当年白军军队进攻时,这面墙遭到炮火袭击,但当地群众为了保护标语,战后立即用泥巴将弹孔填补。”讲解员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更令人称奇的是,馆内还展示了多幅层层叠叠的标语,有的用石灰书写,有的用锅底灰绘制,甚至能看到孩童用手指划出的稚嫩痕迹。“这些标语见证了红军宣传工作的深入细致,也体现了群众对革命的支持。”乡政府对接工作人员在现场补充道。

据馆方资料显示,乐安境内的红军标语涉及政治动员、土地革命、扩红支前等八大类,构成了完整的红色宣传体系,成为研究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化石"。队员们注意到,多幅标语边缘留有弹孔与修补痕迹,其中一幅“工农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标语旁,还配有当年群众用泥巴覆盖墙面保护标语的复原场景,这也体现了当地对保护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

图为红色标语

在博物馆中,91岁的周财生老人正坐在竹凳上编织草鞋。老人布满老茧的双手将稻草搓成三股绳,在木质草鞋楦上交叉缠绕。“1933年,父亲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跟着红军走的。”老人拿起一双珍藏的旧草鞋,鞋面上暗红色斑迹清晰可见,“是他打赣州战役时留下的血渍。”实践队员郑志博注意到,老人使用的工具是自制的"草鞋楦",木质框架上钉着12枚木钉,"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编一双鞋要打72道结,象征“七十二行都革命”。在老人指导下,副队长梁存菁尝试编织草鞋,手指很快被稻草磨出红印:“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搓绳要讲究‘三股劲’,编织时斜纹密度稍有偏差就会散架。”实践队用手机记录下老人的编织技艺,计划制作成宣传推文,通过“法苑青年 Youth Jxufe”公众号推送,向广大学子、校友展现小小草鞋中蕴含的浓浓红色情。

图为老人编草鞋

离馆前,实践队在博物馆留言墙写下感悟。"看到'反对高利贷剥削'的标语时,突然意识到现代《民法典》合同编与革命时期经济政策的历史延续性。"副队长梁存菁的留言引发共鸣。因此,在向学院请示后,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湖坪实践队借助当地基层力量,在当地村委会等公共场所面向当地村民开展“红色法治宣讲”活动,用法律钥匙,开乡村和谐锁。

图为法治宣讲

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通过触摸历史实物、聆听资深讲解员讲述、参与保护实践,深入理解了红军标语作为“行走的革命教科书”的时代价值。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当读懂标语里‘打土豪、分田地’的公平追求,当感受草鞋中军民同心的历史体温,红色基因便从文献记载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传承。

图为团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存菁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