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8 日至 7 月 1 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开展非遗鱼灯文化调研与纪录片拍摄工作,了解汪满田鱼灯的文化底蕴,探寻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师生与汪华武师傅的合照。黄泽锦 摄)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鱼灯的火种因一代代中青年的接力传承得以延续。嬉鱼活动是流传于此的一项特殊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是在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活动时,青壮年扛着用竹骨、宣纸精心扎制的,不同大小的鱼灯,组成浩浩荡荡的嬉鱼队伍,配合着鼓点巡游穿行于村巷中溪流旁。队伍蜿蜒如游鱼,配合着嬉鱼的舞动技巧,色彩艳丽,灵动非凡,场面极其热闹壮观。这不仅是当地村民共享欢乐的盛会,更承载着他们祈愿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鱼)、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展现着浓厚的乡土风情和民间智慧。目前,汪满田鱼灯已被列为安徽省省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观赏。
(图为夜晚鱼灯场景。黄泽锦 摄)
为了解汪满田鱼灯的传统技艺和制作过程,实践团队前往村内联系并采访了三位鱼灯非遗传承人—汪华武老师、汪胜娟老师、汪焕新老师,同时全过程记录了鱼灯的传统工艺流程,包括上山砍竹、破竹取料到制作骨架、糊纸、点烛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匠心无声的致敬。汪华武老师也希望团队可以领悟到鱼灯技艺中蕴含的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精神,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去弘扬工匠精神。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师生专心致志的学习汪华武老师制作鱼灯的过程。黄泽锦 摄)
鱼灯文化调查的成果,最终在创新的土壤中萌芽。实践团队实地探访后前往歙县文旅局,与歙县团县委谢桢书记展开深入交流,思考非遗文化背后让年轻人传承的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并结合专业所学对鱼灯的可持续传承提出构想。当高校的智慧之泉持续的注入乡土,古老鱼灯便有了不竭的源头活水。这尾从徽州溪流中游弋了百年的吉祥之鱼,正被青春的双手稳稳托举,必将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星火,游向更远的汪洋大海。
(图为实践团队与团委谢桢书记正在访谈。黄泽锦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