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当这句激昂的歌词在耳畔响起,一幅气壮山河的奋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为了深入探寻红旗渠精神, 2025年6月28日,五四渠光筑梦团实践队成员:孙玉婷、封玉洁、胡晨希、姜珊、王灿灿、曹莹莹、李欣冉来到了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原林县),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与先辈精神共鸣的难忘之行。
▲图为队员合照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外观
走进序厅,一座气势恢宏的雕塑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它生动展现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开凿红旗渠的宏大场景,搭配上周围详实的工程信息与历史背景介绍,队员们对红旗渠的认识从模糊的概念逐渐变得具体而清晰。
▲图为序厅雕塑
展厅一:千年旱魔 • 世代抗争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来到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展厅。那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诉说着林县往昔缺水的艰难岁月。曾经,因为缺水,庄稼颗粒无收是常态,人们为了挑一担水,要翻山越岭,甚至有人因珍贵的水倾覆而绝望自尽。
▲图为展厅一入口
▲图为队员们听讲解员讲述
▲图为队员们听讲解员介绍
▲图为队员们听讲解员介绍
这些历史资料,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迫切与坚定决心 。对于这片土地和人民而言,红旗渠是生命之渠,更是希望之渠。
展厅二:红旗引领 • 创造奇迹
▲图为展厅二入口
在“红旗引领,创造奇迹”展厅,队员们看到了林县人民迎难而上的伟大壮举。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在艰苦的条件下,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太行山,他们腰系绳索,悬挂在悬崖峭壁上打钎放炮,硬生生地在太行山上凿出一条“人工天河”。那锈迹斑斑的钢钎、铁锤,破旧的工具,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
▲图为展厅二
▲图为修建时的场景复原
▲图为修建工具
展厅三:英雄人民 • 太行丰碑
踏入“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展厅,肃穆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洁白的展墙、暖黄的灯光,与陈列其中的展品共同营造出缅怀与敬仰的空间,引领着人们深入探寻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
▲图为展厅三入口
沿着展线前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映入眼帘。照片里,建设者们穿着破旧的衣衫,在悬崖峭壁间穿梭忙碌,腰间仅系着一条绳索作为安全保障,就敢在万丈悬崖上悬空作业。他们手中紧握钢钎,奋力挥动铁锤,火星四溅,每一下敲击都饱含着改变命运的决心。这些黑白影像虽已褪色,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先辈们无畏艰险的勇气。
▲图为任羊成介绍
▲图为修渠工程师介绍
在展柜中,陈列着许多修渠时的实物。一把把磨得发亮的钢钎,刃口已经磨损,却见证了无数次与顽石的激烈碰撞;布满裂痕的陶罐,曾盛载着建设者们的粗茶淡饭,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个艰苦的日夜;破旧的安全帽、打满补丁的工作服,无不诉说着当年条件的艰苦。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却成为英雄们奋斗的无声见证者。
▲图为展柜中的物品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照片、每一段影像,都是对红旗渠建设者们的崇高礼赞。他们以血肉之躯,挑战自然极限,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太行山上矗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展厅四:山河巨变 • 实现梦想
随着脚步迈入“山河巨变,实现梦想”展厅,看到了红旗渠建成后,林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干涸的土地得到滋润,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村庄里有了生机,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田野间。通水的那一刻,人们欢呼雀跃,眼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这一刻,队员们由衷地为林县人民感到高兴,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力量。
▲图为红旗渠模型
展厅五:继往开来 • 精神永恒
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如今,林县人民凭借着红旗渠精神,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创造着更多的辉煌。
▲图为名人题词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队员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莹莹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