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日讯 (通讯员 刘欣宇、张沥丹、刘臻)7月2日,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振思航团在王红卓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宣恩县椿木营乡白岩溪村,走访两位中药材种植大户——易美玲与熊丕怀,实地调研产业现状。两位大户虽创业路径不同,却同为乡土人才代表,以差异化探索为山区药材产业破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易美玲:返乡创客深耕
2017年,电子商务专业出身的易美玲,放弃城市工作,返乡种植竹节参、江边一碗水等名贵药材。通过政府培训与专家指导攻克病虫害防治技术,如今基地年净利润约100万元,带动周围农户种植贝母等。2021年8月,易美玲在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宣恩县人大代表,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关于加快对药材奖扶优惠政策落实的建议》,推进药材产业振兴。
易美玲与乡振思航团合照
面对产业“散、弱、缺”困境,她建议政府将补贴向种植大户倾斜,推动连片种植。此外,她计划结合电商专业背景打造药食同源品牌,尽管直播初尝试因规则不熟遇挫,仍计划与专业团队搭建可视化加工场景,“要让全国知道椿木营药材的品质”。在种植技术上,易美玲坚持“有机种植”理念:“我们从不用除草剂,宁可多花钱请人工,也要保证药材品质。”她还探索轮作休耕模式,“这片地种完竹节参,就换种黄连,让土地‘喘口气’”,这种可持续发展思路获得团队点赞。
采访易美玲图片
熊丕怀:传统种植户的技术突围
熊丕怀扎根乡土三十余载,在宣恩县椿木营乡白岩溪村的山地间深耕中药材种植,以竹节参、天麻等珍稀药材为主,打造出面积达50余亩的种植基地。他十分注重传统种植经验的积累,谈及产业挑战,他直言:“跟风种植最要命,今年价高大家抢种,明年就烂市,小农户亏不起。”他还主动参与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将自身经验与专家指导结合,摸索出适合山地的病虫害防治法。
熊丕怀与乡振思航团合照
乡振思航团跟随药材种植大户熊丕怀参观药园。熊丕怀一边带领大家在药田间穿行,一边耐心讲解着每种药材的特性与功效,言语间满是对这些药材的熟稔与热爱。这种扎根乡土的务实探索,恰是山区产业振兴最生动的教科书。团队成员们也认识到各种各样药材的特点,增长了见识。
熊丕怀介绍药材图片
产业困境:交通、链条、人才成“三重枷锁”
两位大户的实践共同指向产业共性难题:交通上,椿木营乡山路狭窄,雨天泥泞难行,收购商因运输风险望而却步,易美玲坦言“曾有老板看到山路直接取消订单”;产业链方面,加工环节薄弱。人才层面,年轻人嫌种植周期长、资金投入大。
破局共识:政策赋能+品牌联动,激活山地经济潜能
在政策端,易美玲与熊丕怀均建议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先硬化产业路,同时参照“种粮大户补贴”模式。在产业端,双方呼吁整合品种资源,聚焦竹节参、黄连等打造区域品牌。
乡振之声:双轨探索下的产业新图景
乡村振兴既需要易美玲式的模式创新,也离不开熊丕怀式的经验沉淀。椿木营乡的药材故事,是乡土人才与土地的双向奔赴。当政策红利对接产业需求,这片海拔千米的山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或许不久后,竹节参的清香与电商直播的热闹将在此交织,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最生动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臻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